Datasets:
Dataset Viewer
context
stringlengths 1
27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response
stringlengths 8
31k
|
|---|---|---|
萨满教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以色列境内一个山洞里发掘了一座有着12000年历史的著名墓穴,里面埋葬着一位女祭司,身旁堆有七十多块龟甲。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10000年,萨满教就已经存在了。忽视没有文字记载的或不发达的社会“医学”实践,这在现代历史中非常常见。但是,精神动力学史家亨利·艾伦伯格和印度精神分析家、历史学家萨德赫尔·卡卡尔已经向我们揭示,这些实践是如何治愈或减轻人们的痛苦(包含身体与心灵的痛苦)的。
萨满教的实践是最早的心理治疗。它们因为植根于自己群体的世界观而获得了成功。有两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许多史前社会都认为,一个人生病的原因是灵魂离开了身体,抑或是灵魂被盗走。萨满祭司的工作就是寻找灵魂并将其归还给身体。在西伯利亚,祭司必须走进幽灵大陆去寻找灵魂。在那里,祭司与幽灵讨价还价,献上礼物,甚至与幽灵进行决斗,再将灵魂安放回身体。在拉丁美洲,一个人之所以遭受“惊恐着魔”(susto,西班牙语为“fright”)的疾病,是因为他受到惊吓或遭遇恶魔的诅咒,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医治者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治疗仪式,其中就包括在病人的衣服里撒一些特殊的花粉与谷粒的混合物。然后,医治者再用同样的混合物标记一条路径,以便灵魂能够找到回归病人身体的道路。
萨满教的实践与现代心理治疗的联系是,两者都试图去修复病人失去的东西。当代,如果一个病人被人疏离或丧失了心智,治疗者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去修复病人所失去的东西。
|
环锯术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有证据表明,至少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可以实施环锯术,即在人类的头顶上开洞。第一个证据来自于1860年在秘鲁挖掘出来的一个开洞的头骨。但当时的欧洲人怀疑是当地土著人自己制造的。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古代,环锯术确实非常流行。在法国东北部的一处墓地里,一共出土了120个公元前6500年的头颅,其中有40个头颅是开洞的。至今,人们还不清楚古人们为什么要实施环锯术。
来自古希腊的医书中,有过使用环锯术来治疗头伤的案例。据公元2世纪著名的罗马内科医生、手术师和哲学家盖伦(Galen)报告,在罗马帝国时代,环锯术已经成为了减轻头部压力或切除受伤头部碎片的标准化治疗方式。秘鲁发现环锯术头骨不久后,中南美洲也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这类头骨。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近代欧洲的早期,环锯术是治疗头部受伤的常见外科手术。环锯术手术的工具也越来越精致,一直持续到19世纪。那时,在家里进行环锯术手术很流行。这种手术还经常用来处理颅内出血,尽管这样做时并不一定是以环锯术的名义进行的。
我们不能确定,在史前时代,人们为什么会使用环锯术。但如果检阅最早期的一些有效证据就会发现,环锯术可能是早期用来治疗某些类型精神病的方法。事实上,从12世纪开始,就有史料记载推荐使用环锯术来治疗抑郁症与狂躁症。
对精神病进行躯体干预的合理使用,是近代早期使用放血疗法治疗精神病的先声,同时也是20世纪使用脑叶切除术来治疗严重精神病的先声。
|
手相术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尽管没人知道手相术(或手相学)确切的起始时间,但它也许是几千年来人类通过“阅读”身体来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最为古老的例证。手相学的信仰起源于人们对生命持有更为整合观点的时代。也就是说,那个时代假设,每个个体都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这一循环包括精神世界、物理宇宙及他/她所在的社会群体。根据这种世界观,每个人的身体中包含着解读这些连接的一些信号,也就理所当然了。尽管人们推测手相术可能起源于中国或印度,但我们并不了解手相术最先出现的时间。有证据显示,手相术曾出现在古希腊和古印度。但几乎可以确定,手相术的起源早于我们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一方面,手相术假设,手是整个个体的一种隐喻(metaphor),反映了个体灵魂、心理或躯体状态的特点。在这一意义上,阅读一个人的手掌也许就可以了解他的性格,甚至预测他将来的命运。在更高的层面,手就是一个微宇宙;手连接着人性角色与宇宙的精神与物质层面,并将这种连接体现在手掌中。手的生理特征,包括斑点、掌纹、皱褶、颜色等,都与行星、恒星及其数量有关。对于左手或右手而言,每个特征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或解读。
超越手相术本身的意义,手还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记忆的心理学工具。手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记忆功能,激发不同类型的记忆。一般说来,有一些规律,在手的不同部分与所期待的记忆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联。
手相术的重要历史意义是,它给人们了解世界以及他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机会。手及手相解释是通往精神世界的途径,同时也揭示着个体的内在品质。尽管它并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但它确实预示着一种个体差异心理学的出现。
|
星座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人类行为受到宇宙的影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理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时的石刻画显示,星座的活动预示着上帝的活动。数个世纪后,关于宇宙影响的多种理论开始扩散,经常与特定的形而上学的、宗教的或哲学的体系联系在一起。这些多样化的分类体系,试图描述、解释甚至预测人类事务的原因。到中世纪后,它们开始面向个体。
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出现了一种理论体系,用十二个星座或黄道十二宫来描述整年的太阳运动。比如,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哈索尔神庙发现了丹达腊黄道十二宫图,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巴比伦的占星术被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人们所接受并修正。黄道十二宫的每一宫都以一个动物作为符号,代表着一个行星或星座。如果某个符号占据优势地位,它就会对某些事件或命运造成影响。几千年来,星相学被视为和气候、政治、炼丹术与医学等一样,是一门技术科学。它将与天堂相关的大宇宙,与个体相关的小宇宙联系起来。一句流行的俗语“天人相应”就是源自这种信仰。在医学中,这种观点意味着,正是由于地球由天堂所掌管,那么,人们的健康也是由对应人体不同区域的黄道十二宫的特定方面所决定。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占星术不仅是了解人类健康与命运的途径,还是描述个体人格特征的方法。“星相学”领域兴起的一本决定性著作是由克罗狄斯·托勒密所撰写的《占星四书》。这本书写于公元2世纪,将太阳、月亮及行星的位置和运动与心理学动机联系起来。出生时占主导的星象,影响着人类的性格。因此,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在射手座占主导时出生,他可能是一个聪明、热爱知识、喜欢旅行的人。在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将星相学与他的原型理论整合起来,将黄道十二宫解释为我们集体潜意识的反映。
|
佛陀的四圣谛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现存的关于佛陀生活的历史记载表明,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且拥有特权。当释迦牟尼还是一个年轻人时,他有三次重要的机遇使他直面世间的苦难。第一次,他来到附近的一个城镇,看见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二次,他再次来到这个城镇,遇到了一个驼背贫困的老人。第三次,他遇到一群人正抬着尸体去安葬。这些遭遇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意识到,财富与特权并不能使人们免于痛苦。大约在29岁时,释迦牟尼离开家乡,开始了修行菩提的生活。他跟随精神导师学习了6年,但发现严格的禁欲与苦修都无法真正处理苦难。他意识到这些实践都不能通往涅槃。后来,大约35岁时,他决定安静地坐下来,反思人类的生活条件。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奇迹发生了。他突然开化并且变为了佛陀,找到了一条中间的道路——一种既不极端享乐又不极端苦修的生活。
作为佛陀,释迦牟尼教导人们,存在有三个基本特征:(1)事物是暂时的,变化是永恒的;(2)没有自我或不朽的灵魂;(3)痛苦或不满是存在的核心。释迦牟尼还教导人们,如果要克服苦难,就必须遵守四圣谛。第一是“苦谛”,说明痛苦是普遍存在的;第二是“集谛”,说明业与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第三是“灭谛”,如果我们消灭欲望,就可以结束苦难;最后一条是“道谛”,指出了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将通往涅槃。
佛陀与他的追随者千百年来的教诲,就是一部如何实现中间道路
|
儒家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孔子的一生中曾扮演外交家、教师与哲学家等多种角色。大约公元前500年,他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顾问。他的“仁道”向世人提供了一种模式,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理解人们的责任及如何对待他人。
儒家学说有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命运、心灵、普通人的伦理、修行和学者的伦理。孔子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们所有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命运,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道德责任。孔子的心灵模式有两个方面:洞察的心灵,它包括我们的认知能力;仁的心灵,即我们的伦理心灵与道德良心。
普通人的伦理要求每个人对亲近的人都要表现出仁爱、正直,尊重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社会等级更高的人。每个人都要遵守“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仁、义、礼构成了仁道,其目的是反映“天道”。通过仁道的自我教化,我们发展出深刻的道德性格,并获得了三种美德,即智慧、仁慈与勇气。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的心理学科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心理学家们重塑了儒家传统,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人际关系、整体主义、辩证自我、关系和谐、“面子”,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等。
|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亚里士多德伟大的心理学著作《论灵魂》大约撰写于公元前300年。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应该基于经验而不是猜测或对话。在早期的论证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种立场,认为我们对人类心理(尤其是情绪与感觉)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对身体、生理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提供了一种建立生理心理学的可能性。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有无灵魂是区分有生命世界与无生命世界至关重要的原则。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但灵魂又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在最低层次,植物有营养的灵魂,动物有感觉的灵魂,这使它们能够认识环境,寻找趋乐避苦的方法。在最高的层次,人类有理性的灵魂,它包括营养与感觉的灵魂,但增添了附加的心灵元素,如思考与推理的力量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并建立于四种感觉输入的基础之上。感觉到的内容保留下来后,我们就有了记忆。这一过程发生于“被动的心灵”,那里储存着我们一般的知识。被动的心灵可能是智慧形成的潜在基础。所谓智慧,必须由主动的心灵通过心理操作或推理来执行,以获得实际的知识,尤其是获得对宇宙的理解。主动的心灵是纯粹的思想,所有人的主动心灵都是相同的。
以主动心灵的操作为例,回想过去的经验或信息,是由相似原则、对比原则及邻近原则所监控的。当我们回忆某事件或对象,它可能激发相似的、相反的或时间上邻近的事件或对象。这些联想记忆的原则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的时代。
|
阿斯克勒庇俄斯与治疗的艺术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重要人物,是医术之神。在一些神话故事中,他是一个人;另一些神话故事中,他又是一个神。他的父亲是阿波罗(Apollo),也与治疗有关;他的母亲是凡人科洛尼斯(Coronis),一说她死于生产,另一说她是被阿波罗所射死。阿斯克勒庇俄斯被贤明的马人喀戎(Centaur,或Cheiron)养育成人。喀戎很聪明,并精通医术,他把知识传授给阿斯克勒庇俄斯。
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外科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会使用多种药物、方剂及治疗咒语。他收到女神雅典娜一个强大的药方,该药方来自能使人变成石头的蛇发女怪戈耳工(Gorgons)的鲜血。这一药方甚至具有令人起死回生的功效,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阿斯克勒庇俄斯因其渊博的知识与技能而声名卓著,备受人们尊敬。他的蛇杖成为一种标志,代表着一个医生的双重身份——生与死、疾病与健康。大约公元前350年,人们开始祭祀阿斯克勒庇俄斯,并建立了名为阿斯克勒庇亚(Asclepeia)的治疗中心。
那些来到阿斯克勒庇亚寻求治疗的人,首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喝圣泉水并在一个地下室里穿着特殊的衣服睡觉。在那里,阿斯克勒庇俄斯将揭示治愈的线索,提供神谕之梦,或者本身就能令人康复的梦。
人们对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表明,在精神性、宗教与医学之间有历史渊源。治疗技术被认为是神圣的,实践过程是神秘的,父子相传。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医学以及梦的治疗,也表明这就是早期的心理治疗。因此,这些实践也是现代心理医学发展的重要先声。
|
薄伽梵歌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印度教由英国人命名,代表着印度大陆一整套多元但紧密联系的宗教信仰与实践。因此,印度心理学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学科,而更像是植根于印度教的心理学原理与实践的混合物。
一些古代的文本形成了印度教的基础:吠陀、奥义书和宇宙古史。更近的文本包括来自于公元2世纪的摩诃婆罗多,其中最主要的史诗(或故事)就是《薄伽梵歌》。为简明起见,这里只提及一些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单单这些原则就能完整地体现出印度关于心灵、自我与关系的思想。
三大属性(或称三条原则)共同运作创生了宇宙万物。三大属性分别是答摩(tamas,惰性)、拉哈斯(rajas,活动)与善(sattva,纯洁或光亮)。三种属性都是必需的,但“善”被认为是心灵元素,将三个属性一起运作,并维持一种平衡,进而创造出力量或功德(guna)。这三条原则的实践目标即瑜伽,就是促使心灵平静,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或自我认知。当我们学会自我控制,适当地行动,并实践瑜伽,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意识,使那些无用的思想或习惯转变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思想或行动。有许多种瑜伽,每一种都有特殊的重点,比如行动、神圣咒语、奉献或知识。
在西方的词汇中,这些实践意味着带来了心灵的成长。据印度教所言,有四个人生的阶段,分别是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每个阶段都有人们必须学会自我实现的课程,但有一些都是共同的,比如人们都要去寻找宗师的指引、教导,特别是都要自我成长。
|
体液说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体液说是关于健康及人格是否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与中医、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及尤纳尼医学等其他平衡理论较为相似。公元前4世纪,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阐述了体液说。他认为,对于健康的身体来说,有四种基础的体液必须平衡,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与黑胆汁。后来,罗马医生、哲学家盖伦继承并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在约公元160年撰写的《气质》(De Temperamentis)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自己的体液理论。乐观的人格(自信、愉悦)是血液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冷漠的人格则是平静的、非情绪化的。暴躁的人格易怒,反映了黄胆汁热与干的特征。最后,抑郁的人格是黑胆汁占支配地位,其特征是哀伤和忧郁。理想的人格是这四种人格的平衡与整合。
对于希波克拉底、盖伦及其追随者而言,体液与其他平衡理论都假定,身体健康与个体人格是更大的生命之环的一部分,这个环还包括日月星辰、政治氛围、社会生活及风俗。所有这些方面对个体的健康与命运都很重要。自从身体与心理疾病被视为体液的不平衡之后,人们就期待医生能够足够了解病人,提供个性化治疗,充分考虑到星座、气候、社会、气质等有可能导致体液不平衡的因素。
体液说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气质一词已经取代体液这个词。卡尔·荣格发展的人格理论从体液说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尤其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
身体与灵魂的家园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从公元8世纪中期到1258年蒙古人征服巴格达这段时期,是伊斯兰哲学与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学者阿布·赛义德·阿巴勒希撰写了一部著作,讨论如何理解与治疗心理障碍,尤其是治疗抑郁症。著作中列出了治疗神经症的合理方法,这预示着现代认知治疗的一些途径。《可兰经》里三种心理健康的元素分别是精神、心脏以及心理,阿巴勒希将三者结合起来,明确阐述了获得心理健康的途径。他认为人们如果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在这三种元素之间保持平衡。
阿巴勒希在其著作《身体与灵魂的家园》中,阐述了如下主题:维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来预防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如何恢复,心理病症及其分类,愤怒管理,控制恐惧与惊恐症,治疗悲伤及严重抑郁症,处理强迫观念与负面的内部言语,等等。在阿巴勒希的著作中,他将神经症分为四类,分别是恐惧与焦虑、愤怒与进攻、悲伤与抑郁、强迫。这四种神经症中,他最为详细地介绍了抑郁。阿巴勒希认为抑郁可能起源于痛失爱人或财产,或者目标未达成,未获得成功等。治疗抑郁,就要培养处理抑郁的正确认知。由于这种治疗基于宗教传统,阿巴勒希同样推荐,将背诵《可兰经》作为治疗的一个必需的部分。
阿巴勒希还介绍了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他阐述了身体如何与心理交互作用而导致身心失调,认为这些病症可以通过维持身心平衡,以及使用积极的思想与记忆处理负面情绪等方法来进行预防。
进入20世纪,认知疗法以及在西方医学-心理学的传统中理解心理障碍得到极大发展。但值得指出的是,阿巴勒希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思想。
|
医典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伊本·西拿,欧洲人叫他阿维森纳,也许是伊斯兰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与医学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的主题涉及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及心理学等诸多方面。他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并通过阿奎那的传播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阿维森纳的医学著作集,即《医典》,完成于1025年。至少直到17世纪,这本著作一直都是欧洲与阿拉伯世界标准的医学参考书。
阿维森纳是一个波斯税务官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与智商。16岁时,他成为了实习医生。在他的一生中,他当过律师、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宫廷御医甚至大宰相。考虑到阿维森纳如此繁重的工作事务,令人不得不感到惊讶,他是如何成为一位如此多产的学者的。在他的自传中,阿维森纳宣称,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军营和马背上完成的。
在心理学中,阿维森纳发明了一个名为“漂浮者”的思想实验,来探索人的自我知觉。实验要求人们想象自己漂浮在不与自己感觉相联系的空气中。阿维森纳认为人们是一直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因此,他认为,这种自我意识表明灵魂或者自我与我们的身体是分离的。
《医典》第一卷中描述了健康的心理与身体的交互作用。在该卷中,阿维森纳改造了原始的四种体液说,提出了与之有交互作用的四种气质。他认为,认知与情绪的习惯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但是身体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与情绪。因此,锻炼将对我们的心理与情绪健康产生良好的作用。就这样,他预见了现代健康心理学的一些原理。
|
疯人院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357年,位于伦敦中心城区的贝特莱姆医院(Bethlem Hospital)收治了世界上第一个“疯子”。到了15世纪,人们才开始对精神病进行专门研究。直至18世纪,贝特莱姆医院一直是全英国唯一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公共机构。
17世纪前,精神病人通常被家人关在家里照看,或者在荒郊野外流浪。在16世纪前,精神病流浪者被统称为“疯子汤姆”,这个名字起源于一首同名的流行诗歌。当一个精神病人被收治(即使是多年以后的欧洲,这种被收治的机会仍然非常少),基于古代体液说的治疗就出现了。体液说宣称健康是身体中血液、黏液、黄胆汁与黑胆汁四种体液的平衡。如果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体液过多,以情绪或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疯子就出现了。因此,包括放血、洗冷水澡、水蛭吸血、喂食泻药等旨在保持身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到了16世纪,贝特莱姆医院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它的缩写名“疯人院”变成了“疯狂、骚乱的地方”的同义词。据约翰·斯特赖普(John Strype)1720年对伦敦及威斯敏斯特进行的调查发现,到17世纪早期,疯人院仅限于收治那些“胡言乱语、怒不可遏并有可能治愈的病人,要么就是收治那些可能对自我或他人造成伤害或非常贫穷的病人”。18世纪后期,参观贝特莱姆医院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只要交钱就可以进去参观疯子。
后来,疯人院的治疗模式因为精神病的理论改变而发生了改变。比如,启蒙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就在宣扬这样一种观点,精神病的病因是缺少理性,而非所谓的体液不平衡。
|
达·芬奇的神经科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达·芬奇被普遍认为是跨越所有时代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蒙娜丽莎》及《最后的晚餐》都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众所周知,他还是发明家与工程师,他设计了飞行器、灌溉系统、武器及其他许多物件,这些设计思想都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比如他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等)。在他的工作中,有一些并未受到高度的重视,那就是关于大脑、感觉生理学及感觉产生的心理学。
达·芬奇试图理解身体与心理功能的潜在物质基础,以表达他艺术的精确性。在他大约创作于1489年的解剖学画作中,达·芬奇描述了感觉器官输入汇聚的大脑结构,名为感官系统。他认为,感官系统是灵魂的所在地以及人类智慧的源泉。几年后,他再次进行了大脑的解剖,开创性地将蜡融化后注入脑室,以获得他画作的精确模型。达·芬奇还描述了幻想、想象和认知以及它们在大脑中所在特殊部分的定位。
达·芬奇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将视觉置于中心地位,因为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尽管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发表这类作品,但是,他的几本笔记本上都画满了关于光线、眼睛及视觉潜在机制的草图。他是第一个认为视觉是光进入眼睛然后传到大脑的人。同样,他关于味觉及触觉的研究也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
达·芬奇是这个世界、人的身体及人类灵魂的敏锐观察者,他是从事艺术的科学家。
|
术语“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人类探索心理学问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的“心理学”术语还是在1506年。是由文艺复兴时期克罗地亚学者马可·马如利克在他的《道德研究全集》(De Institutione Bene Vivendi per Exempla Sanctorum)中首次使用的。1524年,马如利克在著作《人类思想的心理学》中将“心理学”作为了书名。两个多世纪后,“心理学”一词出现在学术著作中,为“心理学”一词成为一门科学与专业的术语奠定了基础。这个词及其变式在多数情况下,意指源于神学与哲学传统的,关于人类灵魂及人性的看法。
16—17世纪,在德语系国家,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约翰内斯·托马斯·弗伦兹(Johannes Thomas Freigius)、鲁道夫·克兰纽斯(Rudolphus Goclenius)、奥托·卡什曼(Otto Casmann)等学者在他们的一些学术著作中都使用了“心理学”这个词。举例来说,在梅兰希通拥有广泛读者的著作《灵魂论》(Commentary about the Soul,1540)中,就广泛讨论了人性及心理机能。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这一领域的科学知识”。在梅兰希通采取哲学途径的方法接近心理学的同时,其他人正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心理学”术语。比如,1588年,在巴黎就出版了题为《心理学:精神的现实性及关于错误灵魂、幻觉异事的知识》(Psychology:The book about the reality of spirits,knowledge of erring souls,phantoms,miracles and strange happenings)的著作。
杰出的德国哲学家与博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在《经验心理学》(Psychologia Empirica,1732)和《理性心理学》(Psychologia Rationalis,1734)两部作品中,区分了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并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灵魂的科学”。他的著作是后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转折点。
哲学家、百科全书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
|
新教徒的自我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517年,天主教徒马丁·路德写下了谴责天主教会实践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推动了一场宗教实践与理解人类身份的重大变革运动。《九十五条论纲》认为,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上帝,独自通过信仰为自己辩护,他们与神的关系均由个人来决定。但与之相反的是,在天主教教义中,人们必须通过教堂作为中介来进行赎罪。因此,个人的身份认同,被转换为对教会成员集体身份的认同。
路德原本直接的目标是挑战教会的错误行为,但这种挑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教会及宗教事务。宗教改革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感。后来出现的新教徒的信仰,要求追求者关注自己的内部生活,献身于精神活动。路德对与上帝个人的、私有的关系的强调,促进了人们关注自身思想与情绪的需求,进而增进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日常生活实践获得了新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信仰可以通过在教堂礼拜的时间长短来证明,也可以通过他在事业中取得的成就或完成日常生活的工作来获得证明。新的工具,如行为指南、行为日志等都可以帮助教徒维持他们与上帝的私人关系。
行为指南是最为流行的祷告辅助资料,通篇都是格言、警语,指引人们进行精神性反思,帮助每个人判断自己的精神性发展。行为指南与日志是帮助信徒认真地反思内心生活,增加对罪恶思想与原始冲动的自我控制。对与上帝个人的、私有的关系的强调,以及对内在感的持续帮助与促进,需要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进而增加主体意识。这一点,为现代心理学对自我私密性的强调铺平了道路。
|
论灵魂与死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胡安·卢斯·维韦斯是西班牙哲学家以及最早期的心理学家,他与文艺复兴后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都保持着良好的友谊。他是伊拉斯谟(Erasmus)、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朋友,同时也是英格兰亨利八世及其来自阿拉贡的首任妻子凯瑟琳的朋友。
维韦斯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也许是由于西班牙宗教法庭的压力,他们转而信仰基督教。维韦斯在基督教学校接受教育,17岁时,离开巴伦西亚进入巴黎大学就读。在完成3年的文学学位课程后,他开始对民间与世俗之间的权力争斗感到厌恶。
接下来,维韦斯来到了荷兰。当时的荷兰是整个欧洲最为进步与自由的社会,他在荷兰的卢万大学做了几年的教职。维韦斯在那儿找到的思想与行为的自由,激励着他发展出一种关于心理与情绪运作的哲学。他与伟大的学者伊拉斯谟成为朋友,并成为了横跨西欧的、更为广泛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与思想家群体的一分子。后来,他又来到牛津大学,从1523年一直待到1528年。之后返回荷兰,直至终老。
维韦斯伟大的哲学与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与死》(1538年)。在这本书中,维韦斯罗列了他关于情绪对思想与健康产生影响的争论。他是第一个认为人格(或气质)是同时受到宏观环境(气候、地理条件)与微观环境(直接与家庭、朋友与其他人相关的环境)影响的人。他还解释了情绪在记忆过程所起的作用。此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先锋人物,他还四处为女性与穷人争取权益。他认为,教育必须为了全体人民,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必然标志。
维韦斯被学者们所推崇,人们认为他影响了笛卡尔与约翰·洛克的写作,以及他为理解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做出的贡献。
|
蒙田随笔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蒙田在他的《随笔集》里开宗明义。在蒙田的时代,做出这样的声明是非比寻常的。当时,绝大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神学的、科学的或两者的结合。但蒙田却把自己的生活作为主题,他宣称:“我是活着的人中最了解自己的。”正是以这种方式写作,蒙田预见了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与人格同一性。
现代心理学理所当然地拥有主体感及个体的内心生活。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自我感,就像个体的“我”是我们自己世界的中心,是在哲学、医学、宗教与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发展而来的。1580年出版的《蒙田随笔》,在早期为这种自我感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笔(essay)是蒙田发明的一种写作形式,是一种能够记录他自身经验的理想的写作类型。为什么会发明这种新的写作形式呢?因为蒙田接受的是律师教育,但他年仅38岁时就不再从事律师这一职业。他生活在天主教与新教信仰强烈冲突的年代。许多国家因为宗教事端而开战,宗教迫害随处可见。蒙田总结道,要将知识与必然性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之上,只会导致更多的流血冲突。因此,他开始对政府、习俗以及人比动物高级等理念逐一提出质疑。蒙田指出,人类经验总是在不断变化,因为知识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蒙田以随笔的形式记录着他不断变化的经验。通过记录,他使其他人了解到,反思自身的个人经验正是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
|
忧郁的解剖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伟大的英国学者、健谈者与咖啡狂热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评论罗伯特·伯顿关于抑郁的论著,称那是他唯一想一大早起床后就阅读的书籍。罗伯特·伯顿是牛津大学的职员,习惯于安静的学术生活。伯顿早年曾对诗与戏剧非常关注,但不久后他的兴趣发生了转变,将整个生命奉献给了《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621年,先后出了六版。伯顿是17世纪早期关于英格兰生活的敏锐观察者。当时,抑郁症非常流行,他自己也一直与自己的绝望感作斗争。
《忧郁的解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带领我们追溯历史、展望未来。伯顿充分汲取了先人的智慧。他引用亚里士多德,引用希波克拉底与盖伦的体液学说,后者认为抑郁是黑胆汁过量的结果。他还尽最大努力,动用了他所在年代能够获得的所有可能的资料,包括哲学、炼金术与文学等。而且,这本书还指向未来,就像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那样,它把抑郁理解为创造性与天才的标志,将抑郁看作是心理障碍分类、性别差异的相关讨论中重要而普遍的问题。
即使到了今天,这本书仍然会激发关于抑郁本质的问题。我们是否理解“忧郁”
|
身心二元论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7世纪,人们对自然界的新理解,促使学者们将人类及其能力放到自然法则的框架中进行考察。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著作,尤其是《方法论》(1637年),正是这类努力的开端。
作为哲学家,笛卡尔一方面试图维持对天主教的忠诚,另一方面又在寻找对人类心灵与身体的自然理解。天主教认为心灵受上帝的直接影响,灵魂与身体是分离的,不能解释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与教会的冲突,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二元论,认为有一部分心理功能是身体的属性,而非灵魂的机能。他宣称记忆、知觉、想象、梦及情绪是一种身体的过程,意味着它们能够在“将人类当作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下加以研究与理解。
笛卡尔吸收了诸如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将心脏比作水泵等早期医学的发现,还创造性地吸收了诸如创造自动机的工匠们的工作。在巴黎城外的皇家花园里,当参观者踩上一个隐藏的踏板,水压就会推动雕像移动,就像它们会自己走路一样。笛卡尔将机械运动的原理作为模型,来解释人们如何理解记忆、梦或其他心理活动,而不是将其解释为神圣的上帝的力量。笛卡尔认为身体与心理通过大脑的松果体而产生交互作用,松果体接收身体的信息,并将灵魂的运动信号传达给身体。这种观点保留了灵魂作为理性的基础,为神学领域保留了存在的空间。
笛卡尔的方法既适于天主教教义,也适于新的机械哲学。通过清晰地阐述心灵与身体的区别,笛卡尔留下了一笔遗产,让后世思想家将人类当作自然
|
利维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个体心理学奠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著作,特别是《利维坦》(1651年),是建立在由有自我意识、自我中心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基础之上。霍布斯预示并刺激了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想,这正是心理学必需的。为什么他会如此关注个体呢?
在现代早期,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哲学家、神学家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那个时代里,当代意义的心理情感开始出现,成为人类社会重要变革的结果。霍布斯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写作。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对接受宗教信仰、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挑战,是这个时代的标志。科学的新发展,将自然界的知识置于人类自身的框架内,而不再需要用神力来解释一切。此外,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向城市,这也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霍布斯将新的社会契约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所有生命都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或形而上学的,因此,我们不要相信精灵或天使。他以唯物主义的方式解释生命,“心脏是发条,神经就像是许多游丝”。只有物质是存在的,我们的行为决定于物质的因素。由于我们共享同一个自然界,因此我们有着建构更好社会的共同基础。但是,我们这样做,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了控制我们的自私欲望,霍布斯呼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或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没有利维坦,我们的公共生活就会“各自为战”,生活也可能会变为霍布斯的名言,是“孤独、贫穷、龌龊、粗野与短命的”。
|
脑解剖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脑解剖学》一书中,内科医生与解剖学家托马斯·威利斯为现代神经科学与精神病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该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神经科学”(neurologie)。他写信给朋友,说他在寻求“解开人类心灵所在之处的秘密”。威利斯关于正常与病态大脑的作品,对他所在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脑研究向今天的方向发展。举例来说,《脑解剖学》的英文版于1664年出版,第一年内就出现了四个拉丁语版本,此后几年又出现了另外五个新版本。这本书实际上是威利斯与他的同事们合作的产物,包括著名的建筑工程师、艺术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他为该书绘制了插图。
威利斯在牛津的基督教会学院接受教育,直到1667年离开牛津去了伦敦。在新的实验哲学出现后,他迅速进入了该领域。威利斯的专业是化学与血液学,但大约在1660年,他的兴趣转向了神经解剖学与神经科学。
他遵循自己新的兴趣,将这种兴趣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他开始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广泛的学习,这成了他职业的显著标志。威利斯将脑看作是“人类理性灵魂的主要基础,……是动物机器的主要发动机”,并与克里斯托弗·雷恩及其他人一起工作,以了解脑的解剖结构。在书中,他采取了比较解剖学的形式,这种形式首先由内科医生、解剖学家威廉·哈维在其血液循环的工作中所倡导。威利斯使用来自非人类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为例,证明他关于大脑解剖与相关功能的论述。他还使用个人病历及尸体解剖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除神经解剖学之外,该书还描述并绘制了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1667年,威利斯出版了《脑病理学》,该书扩展了他对脑疾病的分析。《脑病理学》与《脑解剖学》,首次在欧洲提供了人类对脑与神经系统的全面解释。
|
白板说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看来,这一基本问题的答案就是人类的经验。在他的主要作品《人类理解论》(1690年)中,洛克反对天赋观念的说法,认为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经验。因此,人出生时心灵就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拉丁文为“blank slate”),其后感觉经验印刻其上,内容均是源于经验的各种观念。知识是心灵的物质形态,内容是物质世界的经验与观念。洛克还提出了一种方法,以理解人们如何通过联想,由简单观念塑造出复杂观念。就这样,他为经验主义哲学以及多年以后出现的心理科学奠定了基础。
是什么刺激洛克提出如此新颖而激进的思想呢?在他还只有10岁时,国王与议会在宗教、政治方面的争斗引发了内战。在接下来近二十年中,日常生活都是危险的,充满着对立与冲突。洛克想为社会生活找到更好的基础。他认为,通过鼓励人们形成一种清晰而明确的,且不过分依赖政治或宗教的观念,来创建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
为什么白板说对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除了引发天性与教养之争,洛克的理论还使得“人类的行为依据自然法则而不是神圣力量”这一思想成为现实,并最终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创造了可能性。
|
家信与小说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写信与讲故事。但是,在18世纪早期,两种新的书面交流形式开始出现,在欧洲多地流行,反映并促进了人们新的自我感与私人生活。一种是私人邮件的新形式,即家信;另一种是小说,一种针对公众消费的流行文化。两者都反映了文学的发展。
由于移民及异地工作等原因,家庭成员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彼此。因此,信件在那个年代有了新的重要性,变成了私人经验、情绪及私密思想传达的工具。这类通信,对表达亲密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的情感非常重要,逐渐被称为“家信”。信件变成了一种中介,确立了个体性,并令其越来越个性化与私有化。
19世纪上半叶,小说出现了,成为英国文学的一种新形式。丹尼尔·笛福,既是商人,有时也是作家,在多次出入监狱的过程中,于1719年写下了第一部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此后,塞缪尔·理查森撰写了《帕梅拉》(Pamela,1740),亨利·菲尔丁也在1749年出版了他的《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Tom Jones)。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个人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新的重要性。在这种新文学形式中,主人公有着普通的名字,主题也是日常生活。小说人物在各种情境中迂回曲折的故事,令许多读者产生了共鸣。主人公的思想与情绪的描述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所以读者在阅读主人公时,也能够理解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最终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对平凡生活、世俗与主体性投以更多的关注。
|
人是机器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笛卡尔提出,身体与心理必须分离进行理解。心理是非物质的,由神力所推动;灵魂或心理不能还原为物质或根据机械原理来解释。另一方面,笛卡尔也认为记忆、知觉、想象、梦或情感等表面看来是心理机能的东西,实际上是身体的属性,它们服从自然法则而不是受神的影响。这就是身心二元论的基础。
在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下,哲学家们相信,所有心理机能实际上都是由身体这一机械所推动的。因此,我们能够用自然的、物理的过程来进行解释。在拉美特利富有煽动性的《人是机器》一书中,这位法国军队的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激进的解释。他赞成一种关于人类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拉美特利说,这是笛卡尔论证的启示。动物与人都能够用机械论或唯物主义的说法来进行理解。
拉美特利在重病发高烧的时候对自己进行观察,而后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发展了对心理的唯物主义解释。他从这次重病的经验中得出,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改变确实会导致心理过程的改变。因此,他反对身心分离,认为人类心理完全基于心理的生理基础。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他与笛卡尔一道,改变了旧的观念
|
道德情操论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我们当代私密的自我感、丰富的内部心理生活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除了科技革命、宗教改革、家庭生活变迁以及对自然界的新理解,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商业社会”的出现也是其发展的催化剂。所谓“商业社会”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他们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所决定:他们在生产什么,还是在买卖什么。
商业社会是如何帮助人们建立了一种私密的自我感,并使人们感到自己的内心生活是独特的呢?英国爱丁堡市的哲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这两本书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斯密认为,商业社会在人们交换商品时建立了一种责任,商品包括劳动,可以与别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相交换。因此,商业社会的个体都在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但为什么这样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混乱呢?
在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个体不得不考虑他们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旦做出了关于商品交易及相关价格的承诺,没有及时地运送或接收商品,可能使未来的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斯密认为,“良心”在平等的商业互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良心是心理学的,它需要一种自我的内部感。因此,良心的存在促进了主体性及自我调节的形成,这就是斯密著名的“无形的手”理论。人们确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但人们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其他人,这就是斯密所说的“道德情操”。正是道德情操使社会成为可能。撇开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不说,我们发现,市场的出现确实有利于人们私密自我感的形成。
|
卢梭的自然儿童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瑞士出生的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吸收了各种来源的知识,包括来自美洲的旅行者报告,以及对史前社会人类境况的想象等。他认为,人类以一种高贵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在原始时代的最早期:自然儿童(natural child)出生时是好的,后来逐渐被社会所腐蚀。他问道:“一个心神安宁、身体健康的自由人,会遭受何种苦难?”对卢梭而言,人类的行为最好由情绪而不是理性所引导。他强调主体性,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先驱。
对原始人类善良状态的强调令他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尽管人类追逐自己的幸福,但他们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遭受痛苦。因此,社会生活因为道德情操或同情心而成为可能,即使社会生活并不一定总是与个体的自由相一致。
我们天性善良,又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卢梭认为教育是减少腐朽社会的影响、完善个体本性的唯一途径。因此,他鼓吹为儿童发展一种合适的教育,而不是将他们看作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在他1762年出版的小说《爱弥儿》中,卢梭将人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关年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卢梭反对当时强调机械学习的教育实践,建议将教育建立在儿童天然好奇心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方法,教育促进了儿童的心理与道德发展。
显然,卢梭的教育模式是心理学的。他的思想影响了19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希裴斯泰洛齐
|
催眠术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家一样,德国内科医生弗朗兹·安东·麦斯麦接受了同样的理念,即恒星与行星一直影响着包括个人健康在内的人类生活。在麦斯麦176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他认为疾病是不利的行星影响了体液的结果,而恢复健康则需要通过他所说的动物磁力来恢复平衡。随着时间的变迁,麦斯麦不断完善自己的治疗技术。最初,他要求病人握住被磁化过的铁条。在他的声誉不断增长后,他认为自己的动物磁力能够磁化任何物体,包括植物、书籍、衣服等,即使这些物体在远处,也能够起作用,恢复病人体内磁力的平衡。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麦斯麦甚至认为他的抚摸或者让他瞧上一眼,都能使病人的磁力恢复平衡,进而恢复健康。
麦斯麦在维也纳治疗一个天才的盲人少女失败后,声誉受挫,后于1777年前往巴黎。不久,他治疗了包括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在内的许多贵族妇女。他开始引入群体治疗,在一个特殊的房间里,演奏着轻音乐,让病人握着被磁化过的铁棒。麦斯麦穿着蓝紫红衣服,大踏步走进房间,即使是轻轻地触碰病人,通常也会引发病人的大哭、大笑甚至昏迷。许多患者都认为自己被他的治疗治愈了。后来,法国皇家调查委员会(包括当时美国驻法国的大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对麦斯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所谓的治疗效应,无非是病人的想象。这样,麦斯麦再一次被医疗机构否认。
尽管麦斯麦后来名誉扫地,但他的思想延续了下来,并在整个19世纪中不断被修正,最终得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果。第一,催眠术源自于催眠的实践;第二,麦斯麦的工作带来了关于无意识的新理论,从而为弗洛伊德发展精神分析铺平了道路。
|
面相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面相学是人类通过“阅读”身体来理解他人与自我的长期历史的一个范例。在西方,由于科学解释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人们对早期理论体系的依赖已经降低但并尚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身体仍然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渠道。在整个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乡村或小城镇来到大都市,从农场或小店进入工厂,他们需要了解自己与他人。
面相学是理解人类性格的一种古老的知识体系。18世纪,面相学通过瑞士牧师约翰·卡斯帕·拉瓦特尔的实践而复活并流行。拉瓦特尔创建了一个体系,试图将人类外部的面相与内部的性格和能力关联起来。他出版了四卷本的插图著作,传播他的面相学理论体系。这些著作在一个多世纪后仍在销售。人们可以按照这些插图来了解他们的性格与能力(即后世所称的人格与智力)。
拉瓦特尔认为,他的面相学体系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自己与他人的本能与情感,因此能更好地管理自我与社会。由于面相学的目标是个体的内部生活,它在日常生活及实践心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面相学吸引了几乎所有阶层的人们,包括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
康德:心理学是科学吗?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尽管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德国的小城市哥尼斯堡,伊曼努尔·康德通常被世人尊为西方学术传统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对于心理学科,康德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他坚持认为,心灵不能以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康德的论点,对那些对心灵感兴趣且试图进行实验探索的科学家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康德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理论。在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有两种独立的现实: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前者是外在的由纯粹的物体(或称物自体)组成,其存在独立于人类经验;当我们的感性试图去感知它们时,它们就自动转化为感性能直观到的现象。
这反映了康德挑战的本质,他的立场暗示着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心灵。他的理论表明,心灵在建构我们的经验时,使用了确定的法则(12个先验范畴)来组织现象。不是因为世界本身是如此组织的,而是因为心灵以某种方式建构了关于世界的经验。
为什么这种争论没有开启创建心理科学的大门呢?这是因为,康德认为心理过程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没有空间的维度。他推论,人类心理运作的方式不能以数学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数学才是真正自然科学的标志,那么心理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它仅仅只能成为一门历史的、描述性的学科。到19世纪末期,康德的这一挑战,得到了一群自以为找到了方法来测量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家们的回应。他们找到的方法就是:实验法。
|
道德疗法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欧洲的启蒙运动后,人类又重新变回了逻辑的动物。疯病再次被认为是缺乏理性的结果,而不再归因为体液的不平衡。就在这时,治疗疯病的方法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放血或使用泻药,而是想办法帮助病人恢复他们的理性。这就是“道德疗法”(Moral Treatment)。
第一个道德疗法的实例出现于1788年的意大利,文森佐·基亚鲁吉引领了这次变革,他宣布用链条锁住病人或击打病人是不合法的。他经常使用鸦片为病人镇定。1792年,法国内科医生菲利普·皮内尔担任巴黎比塞特(Bicêtre)精神病院的院长。他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发展出一些人性化治疗的新政策,认为治疗应该帮助病人恢复理性。病人从链条中被释放出来,得到了体面而有尊严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大约在同时代的英格兰,贵格会关心遭受心理障碍痛苦的人们,开设了约克的瑞催特医院。在威廉·图克的领导下,瑞催特医院的医生相信,精神疾病是一种通过正确的治疗就能得到恢复的疾病状态。该医院的职工怀着仁慈之心,对病人进行个别化护理,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鼓励他们回归健康。
在美国,精神病医生(alienists,即当代精神病医生的前身)也采用了道德疗法。其中就包括使用一些类似婴儿床的约束病人的新方法。那里空间狭小,病人不得不躺下来。其基本原理是,让病人先平静下来,然后逐渐恢复他的知觉,最后再想办法恢复他的理性。
截至1830年,道德疗法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美国精神病院的护理标准,只要病人的数量不多,疗效就不错。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精神病院的病人数量急剧增加,针对他们的财政与社会支持相对下降。因此,在19世纪末,大多数精神病院变成了疯人的仓库,患者难以得到必要的治疗。
|
阿韦龙野人维克多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那是1800年1月,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一个裸体男孩颤抖着,漫无目的地走进了法国南部一户农家。尽管男孩看起来已有12岁那么大,但他不会说话,不了解人类行为举止,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人们很快明白也许从5岁起,这个男孩就开始独自在森林里生活。他就是野人维克多。他成为了启蒙运动中讨论“高贵的野蛮人”以及教育在文明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等问题的著名案例。
维克多被带到巴黎,几位专家对他进行了检查,其中一位专家宣称他是一个“先天性白痴”。不久后,维克多转由时任法国聋哑研究所所长的内科医生让-马克-加菲帕尔德·伊塔德照管。伊塔德不同意上述专家的论断,他相信,维克多所显示出来的缺陷源于社会,而且应该能通过再次的社会化和教育得到恢复。因此,维克多成为了伊塔德测试教育力量的案例。
整整五年,伊塔德与他的助手与维克多一起工作,教育维克多学习语言与文明的生活方式。他学会了吃东西,正确地穿衣和洗澡。但是,他一直没能学会说话。伊塔德发现了后来实验科学所证明的事实:人们有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就非常困难。
在理论层面,伊塔德与维克多为研究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伊塔德分别在1801年与1806年准备了两场关于维克多的报告。尽管伊塔德并不情愿地承认他对维克多的教育是失败的,但他所使用的系统方法却得到了时任法国教育部长的大力赞扬。部长肯定了伊塔德的报告,并将其视为研究儿童的新的科学方法,认为该研究为有效干预儿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
贝尔-马戎弟定律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人类的智慧可以由自然法则来解释还是受神圣力量的影响,是19世纪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那个时代,实验已经成为判断真理的方法,而实验室则成为了通过实验发现真理的地方。
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存在区别。这一点分别由英格兰解剖学家查尔斯·贝尔与法国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弟先后在1811年、1822年独立发现。这使以实验方法来探索神经系统机能的心理学成为可能。贝尔与马戎弟都指出,针对视觉、听觉或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形式,存在着不同的、特殊的感觉神经元。这一发现现在被称为贝尔-马戎弟定律。后来成为了德国生理学家约翰·缪勒(Johannes Müller)发展其神经特殊能学说的基础。使用神经特殊能学说的研究者发展了一种机械模式来理解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在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类型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条件反射的研究为例,英国生理学家马歇尔·霍尔
|
美国的颅相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维也纳内科医生弗朗兹·约瑟夫·加尔发展了一种方法,通过颅骨凹凸的形状来了解颅骨下的大脑结构,这种方法迅速被命名为颅相学(phrenology)。1832年,加尔的学生约翰·施普茨海姆将颅相学带到了美国。那正是一个人们对自我完善有着巨大兴趣的年代,颅相学在美国迅速得到广泛普及。社会大众接受这种方法并且相信可以科学地研究人格与品质,而且其研究结果还可以用来完善人们的人格。
有一对富有进取心的兄弟,利用颅相学在美国的流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就是福勒兄弟——奥森与洛伦佐,他们还是塞缪尔·威尔斯妻子的兄弟。他们首先在纽约和波士顿开了一家颅相学诊所,并在1830年代后期又在费城新开了一家。诊所的目的就是进行颅相学的检查,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父母可能想要深入了解其孩子的行为问题,或者已订婚的情侣们想评估他们之间的相容性。颅相学家们的足迹踏遍了整个美国,在到达某地之前,他们就预告行程、租赁房屋,给热心的客户提供颅相学的解释和相关读物。
福勒兄弟培训了一批颅相学家,试图提供个人化的建议手册,并最终出版了一系列我们今天称之为自助励志的书籍。这些书包括:《颅相学的生理学解释及在教育与自我完善领域的应用》(Phrenology and Physiology Explained and Applied to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颅相学自助手册》(The Phrenological Self-Instructor)、《如何解读性格:新版颅相学与面相学图解手册》(How to Read Character:A New Illustrated Handbook of Phrenology and Physiognomy)等等。曾经有一度,他们甚至计划出售颅相学机器,只要投硬币,顾客就可以得到机器提供的性格分析结果。
尽管大众对颅相学的流行非常欢迎,福勒兄弟也为建立颅相学的专业合法性做出了大量努力,颅相学的科学性仍然一直受到质疑。但是,在许多方面,颅相学为美国接受临床心理学铺平了道路。后者力图提供一系列测试与治疗方法,以帮助人们理解与改善自己的生活。
|
最小可觉差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8—19世纪,许多学者认为对心理不能进行科学研究,一部分是因为心理过程不能用数学术语进行描述。1834年,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韦伯首次发表了他的触觉研究,将对人类能力的研究转向为对感觉差异进行研究。通过重量与温度变化的研究,韦伯得出结论,这些变化可以用规则或数学进行描述。他发现了第二个观点,要引起准确的差别感觉,增加的重量必须与原始重量达到一定的比例,而不是每次都增加同样多的绝对量。每一种感觉形式,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等,要使个体能检测到差异,增加或减小的量就必须与原始的刺激成正比。韦伯计算出这一个比例,并为每种感觉辨别力都建立他称之为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JND)的数量。比如,重量辨别的最小可觉差总是一个常数,大约1/13的增量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1850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根据经验确定,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存在着数量关系。他用以研究这一主题的实验方法,后来被称之为心理物理学
|
悖德狂(精神变态)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790年,伟大的法国内科医生菲利普·皮内尔,在他担任院长的巴黎比塞特精神病院里偶然发现了一类不同寻常的病人。这些病人在行为上偏离正常,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智力缺陷,且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他们几乎都是男性。1835年,英国精神病学家詹姆斯·普里查德创建了一个术语“悖德狂”(Moral Insanity)来描述这类病人。他还指出这些病人既没有认知损伤,也没有幻想症状。他们的疯狂是行为方面的,行动起来似乎完全漠视正常的情感或社会习俗。
20世纪中期,美国精神病学家赫维·克利创造了一个词“精神变态”(psychopathy),用以描述一群住院的男性病人。1941年,他在著作《理智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中描述了一群使人着迷但又令人不寒而栗的男人,他们魅力非凡,但完全没有道德与良心。“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就是指戴着“理智的面具”的人,他们表面上正常、富有魅力且善于社交,但他们的行为完全是破坏性的。这本书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精神变态现象成为了创作电影的灵感来源,比如《邮差总按两次铃》、《惊魂记》以及《沉默的羔羊》等等。
克利使用案例历史来描述与解释精神变态。1980年,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黑尔编制了《精神变态测验》(Psychopathy Checklist)来帮助诊断。该测验包括20个项目,如乱交、冲动、缺乏同情心、外在魅力、病态说谎、拒绝行为责任等。
该心理障碍后来被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的官方手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所收录,并被更名“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手册将其特点描述为:欺骗、攻击性、冷血、不忠诚、经常忽视别人的权利。
当前,精神变态的诊断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人预先计划针对其他人进行暴力活动的唯一最佳预测因素。
|
孟乔森综合征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一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出现在大城市的急诊室里,他痛苦地向医生抱怨自己严重的胃病。经检查,病因是摄入了有毒物质。在住院期间,他详细描述过去的疾病经验,取悦护士和其他病人。其中有一个护士认识他,知道他是来自其他医院的员工。原来,这个年轻人是自己服毒,并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自己服毒住院了。他正在经历一种人为的(或假装的)疾病,叫作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孟乔森综合征源于一个极度夸大自己军功与英雄事迹的德国骑兵军官卡尔·弗里德里希·希罗尼穆斯·弗雷尔·冯·孟乔森(Karl Friedrich Hieronymus 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的故事。后来,因改善公共卫生而闻名于世的爱丁堡内科医生赫克托·加文于1838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病症。在1951年,英国医生理查德·亚瑟将之命名为孟乔森综合征。
孟乔森综合征不是流行的病症,但却是一种有趣的病症。这种病症与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有关。孟乔森综合征的病人可能掌握大量医学知识,而且通常在医院或相关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经常接受治疗,并可能多次住院。为了避免被发现,病人还可能选择多个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
患有这种病的个体看起来是由渴望获得医学专家关注的动机所驱动。目的可能是想经历作为病人角色的附带获益,比如获得特殊的护理或额外的照顾。但是,它又不像疑病症及其他躯体化疾病,孟乔森综合征的病人会相信甚至故意制造出自己的躯体化症状。
这种病症还有一种奇怪而危险的变种,名为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它是这样一种情形,病人
|
幼儿园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的众多作品。这些作品表达出这样一种理念:儿童存在天性成长的力量或动力,这引领他们接受教育。在这种理念中,教育者的角色更像一个园丁,照料着儿童们,令他们自然地成长。这种思想一个直接的表达就是术语“幼儿园”(kindergarten),即“儿童的花园”,由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所创建。
福禄贝尔有一个孤独的童年。他还在襁褓中,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路德教会的牧师,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因为他生长在德国少有的环境优美的地方,很小的时候,他就热烈地爱上了自然。他认为,自然最终表达了所有事物的统一性与互通性。
当他还在很年轻的时候,福禄贝尔就决定为儿童教育奉献一生。受瑞士教育家约翰·裴斯泰洛齐(Johann Pestalozzi)的影响,福禄贝尔力图创造一种环境,儿童们可以在那里玩耍、歌唱、探索并通过活动学习知识。
1837年,福禄贝尔与两个朋友在德国的图林根州成立了一个“发展幼儿游戏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1840年,他开始将这一机构称之为“幼儿园”。为了鼓励儿童的活动,福禄贝尔制造了一系列玩具,来实践他的教育哲学。其中之一是球,表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是完满的。模式化的几何图块也是玩具之一,以教育孩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些游戏与玩具,福禄贝尔期待学校能成为发展孩子本性、能自然地进行学习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德国,幼儿园并没有取得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样的成功。到了19世纪末期,幼儿园已经在全世界的许多其他国家发展得非常兴旺。
|
机器能思考吗?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747年,法国内科医生、煽动者拉美特利出版了《人是机器》,这激起了大众的愤怒。但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巴贝奇真的设计了一个能够“思考”的机器。他把这个机器叫作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通过这一机器,巴贝奇为20世纪中期出现的认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做了奠基工作。
早年,巴贝奇设计了一个机器,希望能改善人类的计算。他的第一台机器叫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旨在使用有限差分原理来自动化地计算并打印出算术表。
后来,巴贝奇又设计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机器,能够执行一般的运算。这使他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先驱。分析机是利用打孔卡来控制机械计算,而且,它还能按照运算的优先顺序依序进行计算。巴贝奇一生都在修正他的设计,直至去世。
爱达·勒芙蕾丝伯爵夫人,她还因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这一身份而知名,是一位技巧高超的数学家。她与巴贝奇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她对现代计算机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她为意大利工程师易吉·蒙博(Luigi Menabrea)关于分析机的讲座撰写了备忘录。在1843年出版的这本备忘录中,她探索了机器的可能性,不仅仅能操作数字,还能操作代表着诸如音调等各种抽象形式的材料。后来,她猜测机器可能能够创作,比如能够编曲。但是,她谨慎地否定了机器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可能性。她宣称,机器仅仅能够按照编制好的程序进行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勒芙蕾丝的否定”(Lovelace objection)。
确实,分析机具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特征,比如可编程性、内存存储及中央处理器等。虽然并不是真正的计算机,巴贝奇的机器预示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给后来的科学家很大的启发。同时,巴贝奇的部分工作也预示了现代的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研究。
|
奇特的盖奇案例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美国的铁路网迅速增长的年代,曾发生过一起爆炸事故,为深刻理解人类的大脑与人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机会。1848年,菲尼亚斯·盖奇是一位建筑队的领班,在修建从拉特兰到伯灵顿的铁路。事发地点是佛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当时他们正在铺设铁路。当盖奇用铁棒去填充炸药时,意外发生了,铁棒迸发的火花引发了附近的爆破火药。爆炸把大约长为3.7英尺的铁棒炸飞,穿过他的颅骨,落在约100英尺之外的地方。铁棒穿过他大脑的前部,损伤了大部分的前额叶。这部分大脑主要与行为、运动技能及问题解决相关。盖奇的左眼也因此失明。
尽管受了重伤,盖奇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奇怪的是,他当时并没有立即失去意识,还能走上回旅馆的楼梯。在清理伤口后,他还在说期待几天后能再返回工作岗位。然而,他的情况又突然恶化,他不得不待在床上,直至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恢复之后,他试图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但没有成功。他在一个马厩里工作了8年,之后去了智利。后来,他的病情逐渐发展成癫痫,在快去世时,他返回了美国。
盖奇不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原因是他的人格发生了改变。作为一个领班,盖奇的性格曾经是坚定、可靠、稳重。但在他康复之后,他变成了冲动、幼稚、容易发怒的人。他的智力也明显受到了影响。盖奇的可怕遭遇,第一次明确地证明了人格与前额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循环性精神病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观察到有些人的情绪状态经常摇摆不定。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在《忧郁的解剖》(1621年)中描述了这一状态。1893年,让-皮埃尔·法尔雷,法国巴黎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的内科医生,使用术语“循环性精神病”(法语为:la folie circulaire,英语为:circular insanity)来描述这种病人游移不定的情绪。埃米尔·克雷佩林,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分类的创始者,将“循环性精神病”重新定义为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美国心理学会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V)将这种症状描述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正如病名标签所表明的那样,诊断的症状主要包括抑郁与躁狂。事实上,一个病人可能主要表现出抑郁,但只要有过一段时间的躁狂,就可以诊断为双相障碍。人们认为经历过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可能还会再一次循环,开始新一轮的躁狂与抑郁。
这一疾病的抑郁方面不难理解,但躁狂意味着什么呢?典型的躁狂症状是极端的,通常表现为隔绝现实或精神错乱。病人可能会情绪高涨,甚至非常快活,但如果要进行最终的诊断,这种躁狂症状的时间必须至少持续一个星期。在一些情况下,病人容易被惹激,甚至产生暴力行为。各种症状中,有时有极端的目标导向行为,思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可描述为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且常伴有戏剧性的睡眠需要降低。在一些病人身上,还可能会经历夸大妄想的症状。
历史上,创造性通常与躁狂抑郁症联系在一起。许多杰出的音乐家、画家、诗人、建筑师、作家都曾经历过这种疾病。众所周知,诗人戈登·拜伦
|
心灵治疗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世纪末期,开始了一场新的自助运动,将多种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实践与信仰结合到了一起。这叫作“新思想”(New Thought)或“心灵治疗”(Mind-Cure)。
这场运动的肇始者是菲尼亚斯·昆比,他的职业生涯很丰富,先是钟表匠,后是催眠师,最后成为了心灵治疗者。1859年,昆比迁入缅因州的波特兰,在那里,他撰写著作,教授课程,主题就是心灵、行为与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昆比的心理治疗体系中,治疗者要与病人结成亲密的关系。然后,治疗者还要了解到,关于疾病的错误信念才是疾病本身的真正原因。因此,治疗就包括矫正错误信念,通过正确的思考来保持健康。这是人类最早的心理治疗之一。
昆比的体系很有影响,对不同社会及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均有强大的吸引力。玛丽·贝克·艾迪(Mary Baker Eddy)曾是昆比的病人,她于1866年创立了基督科学教会(Christian Science)。受到昆比的影响,直至20世纪初期,艾迪所建教会的众多男男女女,都在发展心灵治疗的方法。这些实践还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名为“新思想”,其影响力非常广泛。一些“新思想”的书籍销售了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万册。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将这一运动称为“健康心灵的宗教”(religion of healthy-mindedness)。明显地,数百万美国人相信身心关联在健康与疾病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许多人来说,这种信仰还与特殊的膳食方式(如素食主义、果食主义、草药医学等)及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以最大化地保持健康与心灵机能。健康的人是指身体、心理和精神都很健康的人。
整个20世纪,这种相信身心关联重要性的愿望,被许多新的科学方法所证实。这些方法包括身心医学、健康心理学、精神神经内分泌学,以及对草药、节食与身体锻炼持续的兴趣。
|
物种起源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831年9月,查尔斯·达尔文接受英国贝格尔号海军勘探船的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 Roy)的面试,目的是争取谋个职位,以参加这次计划为期两年的测绘南美洲海岸线的旅行。但实际上,最终贝格尔号航行了超过原计划一倍多的时间,变成了一次环球旅行。达尔文,作为船上的博物学家,一直忙于收集各类标本,对沿途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完成了一本庞大的科学日志,上面记载着数以千计的地质学、动物学的标本与数据。
1836年10月2日,贝格尔号停靠在英国的法尔茅斯港口,此时距当初开出普利茅斯湾已经过去近五年了。接下来的数年间,达尔文一直在仔细分析数据,反思物种是否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问题。在借鉴多种资料的基础上,他最终选择了自然选择的逐渐进化理论(theory of gradual evolutionary)。他将这种理论与一些密友分享。1858年,达尔文注意到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发展了一个与他非常类似的理论。他害怕自己多年建构理论的心血付之东流,终于赶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尽管达尔文几乎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动物观察,但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人类及其心理生活。达尔文对心理学有四个重要的贡献。首先,他提供了人类是自然一部分的研究证据,因此人类像其他物种一样,也服从自然法则。其次,达尔文的方法使特质或能力的机能成为了给它们定义的重要属性。也就是说,给心理特质与能力下定义时,要考虑它们能够做什么?是否有利于生存?第三,达尔文的理论预示着人类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动物进行多个方面的对比
|
脑机能定位说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关于灵魂、心理与脑的本质的激烈讨论持续了整个19世纪。心理机能完全缘于大脑活动,还是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两个世纪前所论述的那样,诸如推理等某些心理机能还是得归因于神圣力量的影响?19世纪,新一代科学家成长起来,他们转向了临床案例研究与实验室研究,借此来寻找支持其论点的证据。其中一个最富争议的主题是,心理机能是否是定位的,或者说是否严格限定于大脑的某些区域内。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发展了颅相学,通过研究头颅的表面,就可以明确地描述心理的能力,心理能力完全是脑的属性,具体的特质定位于特定的脑区。许多人试图诋毁加尔的思想,称其为无神论的。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不断积累的证据发现,至少有一些心理机能确实是定位于大脑的某些区域的。
语言就是这样一种机能。1961年,年轻的法国外科医生保罗·布洛卡提供了第一个具体的证据。那是关于莱布恩先生(Monsieur Leborgne,也因其绰号Tan而闻名)的案例研究。塔安(Tan)很早就丧失了阅读能力,在他临死前几天,得到了布洛卡的护理。布洛卡意识到,这一病例为他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理论的机会:阅读能力可能是定位于大脑的前额叶。验尸报告出来后,塔安的左前额叶后部真的发现了损伤。不久,又发现了一些其他语言能力丧失的病例及特定脑区损伤的病例报告。虽然这些发现不能彻底解决这一争议,但他们为脑机能定位学说提供了关键的证据。丧失说话能力现在也被称为“布洛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
在布洛卡之后,许多科学家纷纷提出了机能定位的证据。到19世纪末期,脑研究已经稳列于科学的殿堂,无须再依赖于哲学或宗教。
|
唐氏综合征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智力缺陷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有3条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将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称为“21三体”(trisomy 21)。其病症则称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那么,这一术语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白痴”(idiocy)一词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具有一系列心理缺陷的人们。英国外科医生约翰·朗顿·唐想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分类,以便更好地护理这些人。唐是一个药剂师的儿子,成为药剂师似乎是他的宿命。但他优异的成绩使他有机会进入医学院学习。尽管他在伦敦有着辉煌的职业前景,唐还是于1858年选择去担任皇家厄尔斯伍德白痴收容所(Royal Earlswood Asylum for Idiots)的主管。在收容所里,病人的能力都非常差。1866年,唐出版了新的基于种族类型的白痴分类理论。当时(至少在19世纪是这样),许多智力缺陷的病人,面部特征看起来都会使人联想到亚洲的蒙古人种。唐把这种病症称为“蒙古症”(mongolism)。接近一个世纪里,这个词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直到1961年,一群医生写信给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请求放弃使用这一带有种族歧视的词。后来,这一病症的名称就被改为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另一个新词,即“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
唐在厄尔斯伍德的努力,反映了人们对发育迟缓病人的治疗哲学的改变。法国内科医生让-艾蒂安·埃斯基罗(Jean-Étienne-Dominique Esquirol,1838)以及爱德华·塞金(Édouard Seguin,1844)都开始奔走呼吁,很多心理缺陷者的情况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善的。他们宣称,至少,我们能把这些病人从监狱与贫民区解放出来。在美国,改革家罗西亚·迪克斯(Dorothea Dix)就曾试图为那些低能儿提供特殊教育。
唐、塞金、迪克斯等人的工作都向我们表明,那些有智力缺陷的人的生活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
人面失认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法国神经科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病人力图与自己无意中碰到的男人握手,而那个男人其实就是镜子中的自己。这种失去认识面孔的能力,或称为“人面失认症”(prosopagnosia),是一种相当少见的疾病。它是视觉失认或不能认识熟悉物体的疾病中的一种,与一般的智力缺陷并不相关。这不是一个视觉问题,许多有人面失认症的人甚至有着非常好的视力。它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通常与顶叶与颞叶的损伤相关。但近年来,已有学者发现有些人一出生就有人面失认症的症状,这表明面孔识别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历史上首次描述这一情况(但没有命名)的是1847年的医学文献。但是,完整的病例记录,来自于1867年两位意大利眼科医生,安东尼奥·夸格利诺与詹巴蒂斯塔·鲍莱利的描述。他们提供了一个人面失认,甚至连自己房子的外形都不认识的男子的案例研究。他的右半部分大脑曾中过风。“人面失认症”这一术语则出现在1947年。最近,神经科学家与作家奥立弗·沙克斯(Oliver Sacks)在他的著作《误把妻子当帽子的男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中,对人面失认症进行了清晰的陈述。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病不仅影响人面识别,还有农民不能认识自家的奶牛或绵羊,鸟类观察者也因此丧失了识别不同鸟类的能力。
当代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
感觉生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也许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生理学、光学、声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心理学中,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测量了神经传递的速度。这表明,可以使用所谓反应时的方法(reaction-time method)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亥姆霍兹还证明,和无机物一样,活的有机体,包括人类在内,都必须服从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有机体消耗的热量与能量,必须等于其摄取的食物的能量。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机器,都只不过是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能量的设备。
亥姆霍兹1867年出版的《生理光学手册》(Handbook of Physiological Optics)是生理学与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著作。这本著作中,亥姆霍兹基于自己在光学领域所做的实验研究,在感觉与知觉之间作出了关键的区分。他认为感觉仅仅是通过我们感官获得的原初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知觉而获得最终的意义。根据这种解释,知觉是依赖于大脑生理基础、前期学习与情境变化的心理过程。
亥姆霍兹还提出颜色知觉的三色说
|
联觉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联觉就是不同感觉在彼此之间流动,就像没有内墙的房子一样。当一个人获得一种感觉经验时,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经验也随之无意识地出现,这就是“联觉”。已有的联觉报告包括声音-颜色联觉、气味-颜色联觉、运动-声音联觉等等。部分联觉者,或受到联觉影响的人们,可以将一个星期中的每一天感觉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颜色。而且,这些感觉的可能性是无穷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西托威克(Richard Cytowic)报告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将味觉体验为形状,并这样评论一顿饭,“鸡肉的分数不够,它太圆了”。报告得最多的联觉是数字-颜色联觉(或字母-颜色联觉),比如,有联觉者感到数字7是红色的。
德国哲学家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是最早研究联觉现象的研究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著作中,罗列了73个将字母感觉为颜色的联觉者。1880年,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认为联觉可能是通过家庭遗传的,这种猜测近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早期的心理学家,如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 )、西奥多·弗卢努瓦(Théodore Flournoy)等,对联觉有着强烈的研究兴趣。但是,后来又沉寂了多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种兴趣才被重新点燃。
联觉出现的几率非常小,一般是两千分之一至两百分之一,即大约200个人中才能有一个联觉者。联觉者在艺术家、诗人、音乐家或小说家中更为常见。正如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V.S.Ramachandran)在写到这种关联时说,“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一种了不起的能力,经常将两个看起来不相关联的领域联系起来,以突出深藏在其背后的同一性”。
关于联觉形成的一个假设是大脑具有跨越式的联通性
|
幻肢痛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许多截肢或切除了眼睛、阑尾的人们,仍然会报告他们能感到这些器官的存在,且大多数人仍然描述该处伴有疼痛。通常,一些病人会描述原肢所在处鲜活的感觉经验,如握拳或屈肘等等。但其他人也会报告,幻肢痛的地方的确是在保留的残肢部位。
1872年,美国神经病学家塞拉斯·威尔·米切尔成为了第一个对这种病症进行清晰描述的人。但是,即使到了今天,幻肢痛的原因仍然不是非常清楚。最近30年间,科学家们开始揭开幻肢痛的神秘面纱,获得了对大脑组织及神经可塑性的新观点。当前研究表明,受刺激后传送触觉的大脑躯体感觉皮质具有可塑性,这意味着它能够重组,来解释新的经验。举例来说,当猴子的手指与神经的连接被打断后,手指就不再为大脑输入信息。研究者发现,与原手指对应的大脑区域,不仅对该手指的躯体感觉不再敏感,而且开始能对邻近的手指刺激作出反应。(在躯体感觉皮质区,最多数量的神经元往往集中在诸如面部、嘴唇、手等敏感区。)
关于如何治疗康复的研究意义深远且令人振奋。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
|
天性VS教养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1869年出版的《天才的遗传》(Hereditary Genius)中,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弟)提出,杰出人物与天才主要归功于遗传。高尔顿并没有完全忽视环境的影响。法裔瑞士生物学家阿道夫·德·康多勒(Adolphe de Candolle)不同意高尔顿的观点。在他1873年出版的著作《过去两百年来的科学史及科学家》中证明了影响科学家发展的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1874年,高尔顿在《科学英国人:他们的天性与教养》一书中,回应了康多勒的质疑。他认为“天性是一个人随身带到这个世界里来的一切;教养是他出生之后对他造成的每一种影响”。这一短句迅速转变为短语“天性VS教养”(nature versus nurture),引发了大量的后续争论,到今天仍未解决。
稍后的标准化智力测验的发展与使用,引发了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孰轻孰重的激烈争论。20世纪20—30年代的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儿童与白人儿童在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文化、环境及语言因素,而不是种族智力的天生差异。在一些研究中,将白人孤儿放到能获得大量注意或情感的环境中抚养,他们的测试分数能够得到提高。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双胞胎研究,研究已经证明了,在不同环境中抚养长大的相同基因的儿童,他们在人格与体型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但是,随着神经科学与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都坚持认为,从人格到心理障碍再到智力等众多领域,天性的影响最为重要。关于天性与教养的争议,也许将永远持续下去,不会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
|
实验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被誉为实验心理学创始人的威廉·冯特,为学习心理学的当代学生留下了多重遗产。他的创始人身份,部分是基于他在许多学术研究或学术组织方面所做出的“第一”。187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实验心理学的教科书《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五年后,他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训练了数十位新心理学家,他们相继来到莱比锡大学,并从冯特的手里拿到自己的学位证书。
在心理学发展为实验科学的过程中,冯特居功至伟。他在古斯塔夫·费希纳、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及其他心理物理学与生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基础上,采用了系统的、可重复的方法来研究意识经验。冯特通常使用十分精致的机械装置来标准化地呈现刺激,训练被试观察与报告他们面对这些刺激的意识经验。这就是著名的“实验内省法”(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冯特认为它适于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注意等。
但是,在冯特看来,高级的心理功能,如思维、语言、人格、社会行为与习惯等,是不能用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但是,这些心理功能即使不是最为中心的,也绝对是科学心理学应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使冯特的遗产变得更为复杂。冯特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方法称为“比较与历史法”,包括自然观察与逻辑分析。他觉得这一部分的心理学非常重要,以至于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12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在这部著作中,他概述了如何研究集体生活的产品
|
婴儿传记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婴儿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关注。发展心理学可能开始于19世纪的“婴儿传记”。在这些传记著作的作者中,最为著名的可能要数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生理心理学与心理学家威廉·普莱尔以及心理学家威廉·斯登三人。
威廉·“多迪”·达尔文(William “Doddy” Darwin)出生于1839年,父母是查尔斯·达尔文与艾玛·达尔文。达尔文天天为他的日子写日记。第一星期,多迪打呵欠、伸懒腰,并在第八天开始学会蹙目不悦。父亲一直记了多年的日记,记下他的反射、运动以及情绪表达的发展。直至1877年,达尔文才出版自己对儿子多迪发展的纪录《一个婴儿的传略》。
在达尔文的传记出版之后不久,威廉·普莱尔于1881年出版了关于他儿子阿克塞尔成长过程的著作《儿童的心理》。与此同时,威廉·斯登与克拉拉·斯登出版了两部关于他们儿子的传记研究。对普莱尔与斯登而言,他们的孩子是很典型的,这使他们的案例研究在精确解释儿童如何发展方面更有竞争力。
在美国,第一本婴儿传记是由当时加利福尼亚唯一一本文学杂志的主编米利森特·希恩(Millicent Shinn)所著。她研究的婴儿是她那位出生于1890年的侄女露丝。她的传记引发了人们巨大的兴趣,她甚至受邀在芝加哥1893年举办的世界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她提出严谨的儿童研究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所绝对必需的。后来,她将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博士论文。1898年,她成为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第一位博士学位的女性获得者。
这些19世纪的传记拥有通俗与学术的双重吸引力。对于新出现的心理科学而言,它们提供了一整套系统观察的方法,使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家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更为严谨的控制研究基础之上。
|
心理时间测量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实验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对心理过程进行精确的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对精度的追求引发了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比如反应时实验(reaction-time experiment)或心理测时法(mental chronometry)。天文学中曾有一个叫作“人差方程式”的有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不同的观察者在观察同一个天文现象时,他们的报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这激发了人们研究天文学家之间的生理与心理差异的学术热情,促进了心理测时法的发展。在生理学中,1850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已经向我们表明,可以精确地测量人类神经冲动的速度。这对心理学非常重要,暗示我们有可能去测量心理活动的速度。
希普极微时间测定器是由钟表匠与发明家马提亚·希普(Matthias Hipp)发明制造的,最初用于军队的弹道发射计时。后来,心理学家们加以改造,用来测量从刺激呈现到人类作出反应的反应时的个体差异。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利用实验法将反应时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题。反应时实验的出现,使得冯特有机会拓展自己的研究,超越原有的感觉生理学,来研究人类心理经验的基本方面。结果是,冯特获得了财政资助,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科学实验室。冯特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迅速联合了其他研究者,使用大批精确的测量技术来研究基础的心理现象。比如加布里埃莱·布克莱
|
欧安娜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人类会将心理困扰转化为身体症状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基础。这种症状与精神分析的发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联系。19世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中,有许多在神经系统方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比如,有一种名为“手套式感觉缺失”的病症,病人报告在他的手腕以下没有感觉,但医生的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神经方面的原因。内科医生约瑟夫·布罗伊尔同神经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们的职业关系早期,一起讨论了一个名为“欧安娜”的案例。那是1880年,布罗伊尔正在治疗一个名叫贝莎·帕彭海姆(Bertha Pappenheim,也就是欧安娜)的年轻妇女,她在照顾临死的父亲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症状。
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关于欧安娜病例的讨论,是“转化”概念起源的历史的一部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拥有转化的趋势,是歇斯底里病人的特征。当心理想象、冲动或欲望与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的心理机制不相容时,转化就出现了。为了处理这些压力,那些不被接受的想象及相关的情绪,就会通过压抑,从意识中移走。但是,心理能量并没有消失,它转化为感觉-运动障碍,将这些不被接受的内容符号化,并以躯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至少暂时解决了原始的心理冲突。
转化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弗洛伊德认为,那些被选择来表现出障碍的躯体机能,通常是那些在生命的某些特殊时刻,能够赋予特殊意义的机能。在这种意义上,躯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机能,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多年来,转化障碍一直是一种常见的病症。20世纪30年代,身心医学开始发展,它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比如,人们认为压力与焦虑可能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奇怪的是,在20世纪的后1/3的时间里,诊断为转化障碍的病例数量突然大幅度地降低了。
|
抽动污语综合征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884年,巴黎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年轻的住院医生乔治·吉勒斯·德·拉·妥瑞,在首席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的要求下,完成了一项非随意运动障碍的调查。其时,已经有过不少关于这类运动障碍的案例报告,如缅因州的“跳跃的法国人”,就是这样一群伐木工人,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他们都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夸张的惊跳反射。
1885年,妥瑞报告了九个案例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的德丹皮尔侯爵夫人病例。该病例是一名表现出古怪非随意运动的贵妇人,比如,她会扮鬼脸、抽搐,且伴随突发性尖叫或咒骂。非随意运动障碍的发病年龄一般在6—16岁,开始的时候是脸部与手臂抽搐,且男性更为常见。与此同时,妥瑞还报告另外两类常见的病症。一类是病人在谈话中非随意地重复词或短语,或者模仿别人的言语(又名echolalia,模仿语言症);另一类是病人非随意地模仿、重复别人的动作(又名echopraxia,模仿动作症)。据妥瑞所言,最后出现了所谓的非随意咒骂(又名coprolalia,秽语症)。秽语症是社会大众最熟悉的非随意运动障碍,因为好莱坞电影曾演绎过这种病症。
多年来,抽动污语综合征一直都不多见。即使到了1973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病例也不到500例。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6‰~8‰。从妥瑞时代起,人们追溯了多种不同的致病原因,包括歇斯底里、遗传性退行病变以及不良养育等。今天,尽管暂时还没有发现该病症具有专门的遗传途径,但人们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抽动污语综合征的出现。有效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多种不同心理与行为治疗。现在通常采取的是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但完全治愈的几率并不大。
|
多重人格障碍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885年,年轻的哲学专业学生兼教师皮埃尔·让内在收集博士论文的数据时,第一次描述了一个能够被远距离催眠的蕾奥妮案例。这个案例在催眠状态时,三个分离的自我就开始浮现出来。后来,让内对蕾奥妮及其他测试者(都有多重人格)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并在1889年出版的《精神的不自主运动》(Psychological Automatism)一书中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本书在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让内用“分离”这一述评来描述一个人自我感分裂的经验。在让内的工作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其他人也开始报告具有分裂或多重人格的病例。
1957年,电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描述了美国一个具有三重人格的美国妇女:夏娃·怀特(Eve White)、夏娃·布莱克(Eve Black)与珍妮(Jane),她们每一个都似乎有着独立的生活经验。电影将“多重人格”这一概念带到了大众文化之中。20世纪80—90年代,这种病症被更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人们发现,这种病似乎随处可见,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声称自己具有多重人格。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至少具有两个相对完备的人格体系,且从一个人格转换为另一个人格时,时间通常较短。主人格通常是最明确的,其他分裂出来的人格可能与主人格完全不同。分裂出来的人格数量,从2~15个不等。一般来说,分裂出来的人格并非完全独立的人格,他们会显示出一系列相应的冲突、情感与记忆,并以一种非常固定的方式进行活动。时至今日,正如蕾奥妮一样,因为这些病例所展现出的人格复杂性,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继续探索。
|
歇斯底里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关于歇斯底里症的最早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古埃及的莎草纸手本。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克拉底的论文中,就包括关于子宫(hystera,注意其与“歇斯底里”一词拼写的相似性)疾病的数段描述。与子宫相关的疾病包括由子宫的上升而导致的窒息感,最常见的病人是久无性生活的寡妇。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医学作家们都描述了这一病症,并增加了一些其他的解释。到19世纪中后期,歇斯底里症再次被解释为一种神经疾病。它成了所谓的大神经症,成百上千种理论与实验研究了它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各种研究的文献也充斥着整个欧洲大陆。
1862年,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成为了巴黎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的院长。一开始,沙可认为歇斯底里是由神经疾病的遗传倾向导致的。他详尽、综合地描述了歇斯底里症,认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无伤大雅的行为中都能找到歇斯底里的影子。在他每周进行大查房的时候,他邀请公众走进病房,看他随意地激发和治疗歇斯底里病人的抽搐。整个欧洲的医生和研究者都来向他学习。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当时对歇斯底里症标准治疗的失败导致了后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出现。1885—1886年,弗洛伊德跟随沙可学习,之后回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的临床个案工作促使他转而否认歇斯底里的遗传与机体原因。他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歇斯底里反映了个体心理危机,是心理危机向痉挛、抽搐、抖动等躯体表达方向的转化。精神分析强调症状形成的心理基础,因此歇斯底里症是心理压抑的标志。精神分析疗法力图揭露这些禁忌与创伤经验,从而治愈病人。
|
催眠实验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催眠术起源于19世纪后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题,同样也是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约瑟夫·德尔伯夫研究的重要主题。德尔伯夫怀疑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等其他实践者得出的结论。他开始进行研究,试图发展关于催眠主题的类型学。这些研究结论出版于1886年。但是,这一工作在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他在1933年出版的《催眠与可暗示性》一书奠定了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赫尔(更多地因为发展新行为主义而闻名)认为催眠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正常意识。这样,赫尔反对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催眠状态能使一个人获得超出他正常力量的非凡成绩。但是,赫尔的研究确实证实了催眠状态下的人也许不会体验到痛觉(被称为催眠性感觉缺失),而且在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也许记不住催眠期间发生的事情(催眠后记忆缺失)。大约100年前,英国人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和印度人詹姆斯·埃斯代尔(James Esdaile)甚至使用催眠性感觉缺失来有效地进行外科手术。
自1933年开始,关于催眠的实验研究开始繁荣起来,尤其是在心理学家中造成重要影响。尽管研究者在具体观点方面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都认同,主体的敏感性是催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杰出的研究者欧内斯特·希尔加德与约瑟芬·史丹和他们的同事一起,发展了第一个可靠的催眠敏感性测验。约瑟芬·史丹还发展了有效的催眠技巧来降低儿童医学治疗的痛苦。史丹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催眠敏感性并不具有性别差异,但有一定的年龄差异,8岁的儿童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更容易被催眠。
催眠敏感性除了与能否成功催眠高度相关之外,研究还发现,它与个体是否沉浸于小说、戏剧或其他艺术经验的可能性高度相关。最后,研究者还证实了,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或梦的一种,尽管它们的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性心理障碍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术语“施虐狂”指从对别人实施性暴力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受虐狂”指通过自己接受暴力而获得快感。这两个词因德国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的著作流行起来。在克拉夫特-埃宾的年代,德国正在失去文明硕果并逐渐退化,他认为这是不道德行为的结果。克拉夫特-埃宾并不孤独,当时的许多精神病学家与医生都警告了这一情况。他们以这种方式预告了20世纪早期优生学的出现。
克拉夫特-埃宾认为,最令人烦心的是,性病理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他决心对这种病理行为进行分类,并编制相应的疾病目录。他还决心通过非常生动的案例描述,来警告与震慑他的所有读者。但事实很可能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些描述反而激发了男性对非法性行为的想象。
在研究了两百多个案例后,克拉夫特-埃宾解释了性病理学的起源及致病原因。他将异常行为分为几个大类,包括纵欲、性欲不足与性欲倒错。后来,他又将其分为同性恋与双性恋两类。他关于同性恋的作品独树一帜,特别强调了其生物学基础。
1886年,克拉夫特-埃宾出版了《性心理疾病》第一版。该书出版后,他收到了许多并非精神病院病人的普通大众的来信。这些人之所以写信,是因为他们从克拉夫特-埃宾的书中学到,他们并不是唯一的施虐狂或受虐狂病症患者。有人说克拉夫特-埃宾关于性心理病理学的分类,协助这些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性别认同感。他的案例分析使这种行为似乎变成了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纯粹是一种罪恶。
|
心理学原理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尽管非常热爱艺术,威廉·詹姆斯却遵从父亲的意愿而学医。然而,他从来没有从事过医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与病魔斗争了很长一段时期后,詹姆斯受聘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讲师。在那里,他开拓了美国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完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詹姆斯耗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著作,当此书正式出版后,他写信给一个朋友说“心理学真是一门糟透了的学科”。
在心理学原理中,詹姆斯将心理学描述为是关于精神生活的科学。他认为,科学心理学一定要让人认识到,意识和心智是为了使我们适应环境而演化出来的。因此,“意识做了什么”比“意识是什么”及“意识包含什么内容”更重要。
怎样才能对人们的心理进行最佳研究?在德国,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使用希普计时器等精密仪器对人们的心理反应进行测量。詹姆斯反对这种方法,他认为,仅仅通过将简单内容相加或者测定反应时,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詹姆斯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意识,他使用过一个美妙的比喻:意识像一条溪流,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个人永远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没有任何仪器可以获取人们的经验。
詹姆斯在书中曾将“习惯”作为主题,称其是“生活的惯性轮”。他还提出过情绪理论,认为情绪跟随行为而变,即如今所谓的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 theory,卡尔·兰格[Carl Lange]是一位丹麦生物学家,他在同一时期独立地提出了与詹姆斯相同的观点)。詹姆斯还支持实用主义及真理的多元性,他认为这些观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裨益。
时至今日,詹姆斯与他的著作依然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纽约时报》关于他的讣告标题尤其可以说明他的成就与博学:“威廉·詹姆斯逝世了,时年68岁。他是心理学家,小说家的哥哥
|
心理测验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卡恩·卡特尔创造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一术语。虽然卡特尔自己对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测试项目失败了,但是到了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都将心理测验作为自己专业身份的核心体现之一。
心理测验最大的优势是能对心理因素进行明确的数字化测量。它们可以将研究对象包括一些表面看不到的心智能力完全量化,而量化研究正是科学的特征之一。因此,心理测验有助于打消公众对心理学的疑虑,使人们相信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在20世纪早期,心理学家深入参与到心理测验的构建研发领域。1905年,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编制了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该量表在1916年被修订为适应美国人口特征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与此同时,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提出了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的计算方法(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后乘以100)。从那时起,世界范围内不计其数的人们开始相信,个体的智力水平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心理测验并不仅仅局限于测量智力。20世纪20年代时出现了首个测量人格的量表。心理学家构建了可以测量人们职业兴趣的测验,这有助于人员甄选,因此他们开始接受工商业界的业务委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心理学家编制了第一个可以检测精神障碍的测验——华兹华斯的自检量表,该量表中的问题如“你认为自己是坏人吗”,“你是否觉得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问世,该量表后来被广泛使用。
人们对心理测验最初的期待只是希望其可能有用,然而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美国人及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都赞同卡特尔在1890年所陈述的:“心理测验今后不仅能帮助人们找到他们的兴趣,还可能在培训、生活方式选择及疾病诊断方面都发挥作用。”
|
美国心理学会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G·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1844—1924)
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于德国,之后的几年内,这一新兴学科迅速发展,成立于1892年的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足以证明这一点。APA背后的推动力源自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霍尔发现,很多研究领域如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及政治学等都在成立学会组织,而当下也正是建立心理学学会的恰当时机。社会日益复杂和多样,而心理学则有助于社会管理,因此,一旦实现组织化,心理学会迅速繁荣发展。
在一开始的五十年,APA成员增长较为缓慢,到1940年时还只有640名正式会员。然而,在1926年时,出现了一种不具有表决权的新会员类型,被人们称为合作会员。合作会员数量增长很快,到1940年时已超过两千人。大多数合作会员都从事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或工作,而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PA成员数量爆炸式增长的先兆。1945—1970年,APA会员数量急剧增长,以至于有心理学家开玩笑说,如果发展速度保持下去,那么到了2010年时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是心理学家。而实际上,到了2010年,APA的会员数量超过15万。
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应用方向的心理学发展最快,同时这些专业如今在心理学大学科中也依然占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PA开始实行分会制结构,会员可以同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感兴趣的小组。1944年,19个分会获准成立,从那以后,又有共35个代表了不同研究兴趣的分会成立,如女性心理学、心理学史、精神药理学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似乎是由于心理学所涉及的知识太复杂且实践领域太宽泛,因此很难统一为单一的取向。
|
机能主义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很少有人可以像约翰·杜威一样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他的贡献遍及哲学界、心理学界及教育界。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只能就他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进行介绍。
杜威在1896年发表了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当时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反应与刺激是相分离的,而该文章则挑战了这种观念。杜威指出,反应与刺激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二者在与对方割裂的情况下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杜威与他的同事一起创立了机能心理学,这一心理学流派强调社会背景在人们思维和行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杜威在哲学界及心理学界的盛名则与此学派的成立有直接关系。另外,杜威还提出,心理学研究应探讨心理活动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环境。这种研究取向与构造主义研究取向完全相对立,后者关注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而忽略其功用性,代表人物有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铁钦纳(E.B.Titchener)。
从任职于芝加哥大学时起,杜威开始涉足教育领域,他对这一领域有着持久的研究热情。杜威根据个人的经验感悟指出,程式化的标准练习和机械性学习会抑制儿童的思维。他强调经验教学的重要性:儿童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从“做”中取得的。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是也应给予儿童适当机会使其去实践学习内容。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必须要设法将儿童与教育材料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
和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
|
俄狄浦斯情结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王》(公元前429年)中,俄狄浦斯无意中错杀其父底比斯王拉伊俄斯,并娶了他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还是一个婴儿时,俄狄浦斯就因神谕曾预言他弑父娶母的命运而被父母遗弃。成年后,俄狄浦斯在游历时和一名陌生男子发生争执并错杀了他,但他不知道这就是他的生父。后来,由于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什么动物走路早上用四条腿、中午用两条腿而晚上用三条腿?答案是人),俄狄浦斯得以成为底比斯之王,并迎娶了实际是他生母的皇后。然而,当俄狄浦斯发现弑父娶母的预言在他身上完全应验之后,他选择了自残双目并自我放逐,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杀了。
在其父亲去世一年后,弗洛伊德于1897年开始对自己的梦境进行自我分析。在此期间他认识到,俄狄浦斯故事其实反映了人类一个基本的心理特点。弗洛伊德回忆起自己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梦:他由于理发而在葬礼上迟到了。弗洛伊德通过进一步的自我分析发现,自己实际上隐藏了很多对于父亲的负面情感,包括盼望父亲死亡等。与这些充满敌意的心愿相对应的,他还发现自己有过很多象征着渴望占有母亲的梦境。
基于梦的分析,弗洛伊德开始相信这些愿望并非是自己特有的。儿童渴望占有双亲中的异性而摆脱双亲中的同性,这是其正常成长的必经阶段。弗洛伊德将这些冲动和愿望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转折点,对这种心理冲突的解决方式决定了个体在成人后的人格。如今,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假设依然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不过后世的学者也提出了其他的心理发展危机期。
|
托雷斯海峡考察队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19世纪末,一些人类学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前往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进行考察。他们招募了剑桥大学年轻的医生及心理学家威廉·哈尔斯·里弗斯与他们同行。
专长于视觉领域的里弗斯负责对岛民进行心理调查。他招收了两名年轻的心理学家威廉·麦克杜格尔(William Mc Dougall)和查尔斯·塞缪尔·迈尔斯 (Charles Samuel Myers)协助他,后者后来创立了“弹震症”(Shell Shock)一词。里弗斯和他的同事使用了专业的实验仪器对岛民的视觉、其他感知觉及运动能力实施了精密的测量,完成了二十多项针对嗅觉分辨力、视觉、音调阈限及颜色知觉等心理生理学现象的研究。由于托雷斯海峡的原住民没有接触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规范与习俗,因此他们对这些实验的设定没有任何经验,这正是进行这些研究的主要原因。正如里弗斯所写的:“这些人的开化程度足以让我们完成所有的观察,同时他们又十分接近原始状态,因此异常有趣。”不过,里弗斯和他的队员发现,他们无法使用内省研究法,原因是岛民完全不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
心理学家发现,尽管一直流传着野蛮人有超强感知力的说法,但实际上,原住民在测试中所体现出的大部分能力水平都与欧洲人相近。这次考察之旅中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学方法与工具可以对“欧洲人优等性”这一假设及相关观念进行澄清。里弗斯等人的实验驳斥了种族优越性这种旧说法,同时也开辟了基于环境经验解释能力差异的研究取向,这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心理学出现的关于种族与智力的争论中被证明具有重要意义。
|
迷箱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研究动物和人类心智开创了新局面。而他于1872年所撰写的《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则可能是关于现代比较心理学的最早论著。1882年,达尔文的好友,生物学家乔治·罗曼尼斯(George Romanes)出版了《动物的智慧》一书,这本书中用很多轶闻趣事对动物的思考能力进行了描述。罗曼斯通过多方途径收集关于动物行为特征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证明动物智慧的证据。
到19世纪末时,人们逐渐不再青睐这种轶事法,而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则尤以为甚。实际上,1898年爱德华·桑代克发表的实验报告直接消除了通过搜集趣闻来证明动物心智的必要性。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用狗、猫和小鸡进行的迷箱实验证明,动物仅仅通过尝试、错误及奖励、惩罚就可以完成学习。在迷箱实验里,将动物放在密闭的箱子中,它会表现出很多随机行为,当它可以偶然打开箱子走出来并获得食物后,每一次将它再放到箱子里时它重复正确动作的速度都会更快。桑代克因此认为,动物学习不是通过观察、模仿或推理,而是仅仅通过连接。另外,动物并不是将“在箱子中”和“走出箱子”的观念或心理地图产生了连接,而是在刺激(在箱子的特定位置)和反应(按下踏板走出去)之间建立了连接。
桑代克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同时他的实验也说明,研究者可以借助于动物去研究人类学习。达尔文提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具有连续性,桑代克则在此基础上认为:由于动物与人类相类似,因此学习原则也是相通的。
|
佩尔曼记忆训练法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威廉·约瑟夫·恩内沃出身钢琴制造商世家,他于1899年创立了英国最早的大众心理学——佩尔曼记忆训练法。这一命名的由来源自伦敦的佩尔曼学院,而该学院则是以英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路易斯·佩尔曼(Christopher Louis Pelman)的姓氏来命名的。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技术,佩尔曼训练法的出现说明,在英国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将心理学应用于改善日常生活。
实用心理学这一术语常用来表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在英国,这种实用性取向在20世纪前四十年变得非常流行。实用心理学既不是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也不属于专业的医学领域。准确地说,佩尔曼训练法和实用心理学的出现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它们并努力反复练习,而它们确实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英国,学科化的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在20世纪前期发展得非常缓慢。与此同时,佩尔曼记忆训练法及其他的实用心理学则被成百上千的英国人所接受。佩尔曼训练法的目标是通过脑力训练而提高人们认知过程特别是记忆的效率。随着这种训练法逐渐普及,人们也认为它有助于自我提升。
除佩尔曼记忆训练法外,英国人还创立了其他类型的大众心理学。心理治疗协会成立于1901年,最初与催眠术等早期实践方法相关,后来则发展成为了专门推动心理治疗活动的组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用心理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地方社团成为了流行趋势,这些社团主要推广各种类型的自助心理学。鉴于地方社团的数量之大,最终英国成立了实用心理学国家联合总社团。很多社团通过发行杂志、提供相应课程等方式推广他们的主张,其发展完脱离于学科化或专业性的心理学。
实用心理学对于英国各个阶级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劳工阶层,这是因为他们在实用心理学中可以发现升迁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专业化心理学的发展,这些实用心理学逐渐消亡。
|
精神分析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弗洛伊德曾在维也纳大学跟随当时最杰出的医学家们学习神经病学。他认为,人类行为经常被一些非理性的力量所驱使,包括性欲、愤怒和恐惧等。这一理念在文学、戏剧、绘画、建筑以及临床精神治疗领域、心理学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及心理咨询领域中都曾得以检验。
弗洛伊德是一名有着旺盛求知欲的优秀学生,他选择医学作为他的终身事业。受其教育背景的影响,弗洛伊德对人类的动机及行为的动态特征非常敏感。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弗洛伊德在实验室以长达六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了鱼和其他生物的神经系统。然而,在其与马莎·伯莱斯(Martha Bernay)相爱后,为了维持家庭支出,弗洛伊德选择成为了临床医师。
在巴黎跟随著名精神病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学习的经历使弗洛伊德认识到,创伤可以引发非理性的信念进而导致歇斯底里症。回到维也纳以后,弗洛伊德从其导师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处了解到了谈话疗法,后者在1880年治疗欧安娜时使用了这种技术。这些观念是弗洛伊德后来创立建立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依据。为了接近病人的无意识,弗洛伊德发明了梦的分析技术及自由联想法。他还对压抑、移情及反移情等临床现象进行了最早的描述,这些方法和原理则构成了日后的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基石。
弗洛伊德将其观点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由于不断有新的收获,因此直到去世,弗洛伊德还在修正自己的理论。他的学说涉及儿童发展、精神症根源、本能行为及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等问题。弗洛伊德对宗教进行过论述,在他看来,宗教是一种“虚妄”。另外,他还曾解释为什么文明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冲突。在出现于20世纪的本体心理学
|
梦的解析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886至1900年期间,弗洛伊德创立发展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在此阶段后期,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梦的解析》,这本书完全以心理学而非精神病学的视角对人类的意识与思维进行了论述。虽然弗洛伊德一生中不断修正他的理论,但他在这本书中阐释的观点却几乎没有更改过。
弗洛伊德的父亲死于1896年,而这本书的主题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这一事件导致弗洛伊德产生了很严重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几个月后,他决定将自己看作病人,要采取释梦法和自由联想法来进行自我分析。通过这种自我分析,弗洛伊德发现了经由梦境而了解潜意识的途径。他指出,人的梦具有两层意义,直观的显性梦境不涵盖梦境所代表的真实心理意义,而具有真实心理意义的隐性梦境则表现为象征的形式。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而潜性梦境则是对这些愿望不被社会规则所接受的方面进行伪装。因此,梦与歇斯底里症的病症具有相似性,有时人们的一些想法或愿望太过于危险,以致于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诉说和实现,只能在梦境中以隐藏的形式表达出来。基于此,弗洛伊德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之前,他猜测自己病人所讲述的童年性经历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如今他则认为这些经历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记忆只是病人的性愿望以象征的形式进行了表达。
当弗洛伊德在父亲逝世后使用自由联想法分析自己的梦境时,他为自己梦境中所展示的很多同类型的愿望而感到震惊。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通过自我分析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而这一理论对于其日后关于人格发展的研究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证言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在法庭出庭提供证言?这一标准一直随着法律编纂的演变而变化。在有据可考的很长时间内,妇女和儿童被认为不可信,因此被禁止作证。许多阶层如奴隶、罪犯和穷人等,在很多时候也不具有作证的资格。到20世纪初时,心理学家提出了改善证言的可能性。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是证言心理学这一应用性研究领域的首位涉猎者,在19世纪70年代,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在德国建立,而到19世纪90年代时,德国已发展了非常成熟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在1902年,当斯登开始着手法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项目时,很多大学都将法学与心理学作为先修课程。例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建者马科斯·韦特墨(Max Wertheimer)在1904年完成了他以判断证言真实性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而在美国,来自德国的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柏格(Hugo Münsterberg)则完成了第一例关于关于证言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证言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实验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件之间是割裂的,在实验室中很多变量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在真实事件中各个因素间关系非常复杂。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时,在美国的证言心理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而关于目击者证言的问题则成为了一个特别的研究主题。一方面,心理学家开发了改善审讯方式及证言搜集方法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证言。另一方面,心理学家也指出,就像虚妄记忆综合症所表现的那样,人们的记忆很容易被操控,因此是不可信的。
|
心理技术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接线员行业的女性职员针对过于频繁地使用心理测试进行了抗议,这些心理测试的目的在于对她们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控制和校准。当时在欧洲和北美工厂中,人们普遍追求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而此类测试就是这一风潮的体现。在欧洲,这种实用技术被人们称为“心理技术学”,而在北美,人们则称之为“工业心理学”和“商业心理学”。心理技术学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在1903年创立的,随后,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雨果·闵斯特柏格在其著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3年)中使用了该词从而得以推广。
为什么心理技术学会如此成功?首先,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激起了其他欧洲国家对因劳资问题引发的社会骚乱的恐惧;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使得劳工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再者,很多欧洲国家的工业基础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既引发了重建的需要,又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心理技术学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变得流行起来,但是它对德国的影响最大。德国政府旨在利用心理技术学以实现国家重建及维持社会稳定,因此这一领域在德国发展极为迅速。最初,人们将心理技术学引入工厂的目的是通过使劳动作业模式化以减少工人特别是女工的压力。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对此产生怀疑。研究者发现,心理技术学在雇主中很受欢迎,但雇员们却会对此产生惧怕,因为心理技术学的运用会加深对他们的利用与剥削。这也反映了在德国,如同弗里茨·朗
|
经典条件反射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坚持认为,对于神经系统的研究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而在表述中则应遵从客观主义、机械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巴甫洛夫出生和成长于俄罗斯中部,其父亲是一名乡村牧师。最初,巴甫洛夫原本打算继承父亲的事业。不过随着其对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他最终选择前往圣彼得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取得了生理学学位。
到1890年时,巴甫洛夫在大学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生理学系担任主任。他主要研究消化方面的问题并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巴甫洛夫选择狗作为他实验的研究对象,当完成了对胃部消化功能的研究后,他开始着手于探索分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必要性。1903年,巴甫洛夫实验室的一名豢养师发现,在给狗喂食前它就开始分泌唾液。这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注意,他用做实验的方法对这种现象所涉及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巴甫洛夫探讨了如何通过操作外部刺激来控制行为,最为著名的研究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在研究中,当狗将“响起铃声”与“提供食物”相结合后,即使只出现铃声而不提供食物,狗也会基于条件刺激而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宣称,这种条件作用与神经系统有关但不涉及心理因素。对于狗来说,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不同刺激间首先建立简单的基本联系,并进而形成复杂的联系链条,推及至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多年来,巴甫洛夫及其研究团队一直在探讨与此学习模式相关的推论,包括怎样据此对精神障碍现象进行解释。
|
青春期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达尔文的著作启发了美国第一代科学心理学家对儿童发展这一主题的理解。他们从达尔文那里认识到:通过对儿童进行研究可以阐明人类的智力演化进程。
作为美国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坦利·霍尔赞成将进化论作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他的复演论认为,一个物种中个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复演该物种的进化历程。例如,在怀孕的特定时期,在胚胎上能找到已经退化的鳃裂和尾巴的痕迹。人们普遍相信,通过仔细观察婴儿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便可以追溯人类的心智进化历程。儿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在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这类研究可以为创造理想的社会秩序提供建议指导。
在1904年之前,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没有就大龄儿童的发展差异问题进行过关注。而在1904年,霍尔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卷研究报告,在其中他勾勒描绘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春期。他认为,在任何社会背景下,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至关重要,此外,青春期的特征还可以体现人类的发展历程。这一观点出自其著作《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根据霍尔的论述:这一新的个体成长阶段是因禁止雇佣童工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因此,在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与智力已趋于成熟,但依然没有成年且对大人有所依赖,这就导致了他们巨大的压力及情感冲突。
|
文化依存症候群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精神障碍症?换句话说,它们是否具有文化依存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我们不能假定人类会以同样的方式体验精神和情绪困扰,也不该认为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简单地在不同文化中进行移植。尽管人们注意到心理的文化差异已有几个世纪了,然而,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丕林首先提出应该考虑文化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影响。他曾写道:“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可以在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发病率中表现出来……,因此,比较精神病学应有助于理解病态心理过程。”
最初是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研究提出了文化在人类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精神病学家阿瑟·克莱曼的著作《文化背景下的病人与治疗师》(1980年)引发了当代人关于文化依存症候群的争论。心理学家安东尼·马尔塞拉(Anthony Marsella)发表了很多关于文化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他指出在很多文化中抑郁症经常表现为身体症状,如背痛、胃病。
近年来,美国的精神病学家终于承认,一些与精神困扰有关的行为表现具有文化限定性。两个文化依存症候群的例子如下所示:
缩阳症:出现于西亚和东南亚,患者在体验到强烈的突发性焦虑时,阴茎(对于极为少数的女性患者来说,是外阴和乳头)会缩回体内,有时会导致死亡。
神经性厌食症:出现于北美和西欧,患者会排斥进食,对肥胖产生病态性恐惧。
这些综合征表明,文化信念和习俗对心理健康及疾病的影响作用。
|
性心理发展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体验,它具体指儿童渴望占有双亲中的异性而摆脱双亲中的同性。
根据其临床与理论研究,弗洛伊德提出,儿童自出生起就具有从对身体的刺激中获得快感的能力。随着其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儿童特定的身体部位会成为他获得快感最为强烈的焦点部位。也就是说,性感带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会产生变化,这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依次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及生殖期。
在口唇期,儿童主要通过嘴部获得快感。到2~3岁时,快感带是肛门。通过学会控制生理排泄,儿童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体验快感。到性器期阶段时,快感主要来自儿童自己的性器官。儿童开始对性器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会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对这一心理冲突的处理方式会决定儿童成年后的人格特质。当儿童开始认同双亲中的异性时,这一心理冲突便得到了解决。随后则进入潜伏期,在此期间儿童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自青春期时始,个体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生殖期阶段,此时个体的兴趣转向为异性及两性关系,个体会选择与异性结为夫妻,以履行社会习俗关于生育的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性心理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对心理冲突解决不当,而这会在其成年后产生严重影响,而心理分析的工作正是要缓和个体长久以来存在的、在性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如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分析的目标是要将病人的极端痛苦减轻为正常的烦恼。
|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20世纪早期,法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已经落后于其竞争对手德国。这种压力落到了学校的身上,政府要求学校为法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然而,教师则抱怨学生人数太多,有太多的低能儿童与正常儿童一同接受教育。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向以研究儿童而闻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发出了求助。比奈打算创立一项测验,但初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之后,比奈与年轻医生泰奥多尔·西蒙合作,西蒙当时供职于一所针对于智力受损者的公共福利机构。通过合作,他们可以将测试结果在正常水平儿童与低水平儿童之间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研究,比奈观察到,虽然儿童都能通过同一种测验,但与低能儿童相比,正常儿童可以在更小年龄就完成测验。比奈和西蒙根据这一发现创建了一套测试。该测试共包括三十个难度递增的任务,测试开头的任务极为简单,如同测试者握手,最后的任务则非常困难,甚至年龄最大的儿童都很难完成,如对抽象词汇的意义进行解释。儿童在测试中逐个完成任务,直到无法解决题目时就停止测试,他们的成绩会被记录下来并与同龄人的成绩相对比,这一结果就反映了儿童的智力水平。测试表现比同龄人落后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儿童会被评定为低能,他们应被安排在适合其智力水平的班级进行学习。
比奈西蒙量表首次出版于1905年,在1908—1911年又陆续出现了各种修订版,此外,该量表在1916年被修订为适应美国人口特征的版本。比奈相信:人们的智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智力测验不能预测未来的智力发展状况,它只能反映个体在当下这一时间点的能力水平。
|
伊曼纽尔运动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1906年9月一个寒冷的雨夜,将近二百人聚集在波士顿的伊曼纽尔教堂就心理及医学方面的问题寻求帮助。两位医生和两位牧师向聚众发表演讲,涉及的主题从耶稣的医治事工到关于潜意识的最新心理学研究。教堂的神父埃尔伍德·伍斯特对在场者发出了邀请:如果有人想讨论道德或心理学问题,可以在第二天早晨再回到此处。许多人真的应邀前来,这是宗教、心理学及医学科学在美国第一次成功的结合。
这一事件被迅速冠以“伊曼纽尔运动”(The Emmanuel Movement)之名,其发起人是伍斯特与他的助手塞缪尔·麦库姆。几位波士顿当地的名医是最初的响应者。教堂向人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检查及与心理学、医学、健康和心理治疗等主题有关的课程。其中,关于心理治疗的部分最引人注意。在波士顿,很多医生及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向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但在波士顿之外,心理治疗则并不广为人知。由于这一运动在波士顿的成功,其他城市也开始成立类似的教会诊所与咨询中心。
最初,伍斯特向在诊所工作的业余治疗师提供培训。培训运用了波士顿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关于心理及精神治疗的一些本土理念。“教牧辅导学”始于此,而教堂社会服务部的工作则启发人们创立了“匿名戒酒互助协会”。另外,伊曼纽尔运动的成功也为几年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
出生次序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为什么成长于同一家庭的儿童他们的性格与能力会有巨大差异?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就发出了这一疑问。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出生次序”的理论。他认为,长子会得到父母最大的关怀和爱护。但随着次子的出生,长子受到冷遇,次子可能会体验到自卑感。而最后出生的孩子则可能被双亲所溺爱。根据阿德勒的推论,长子因为承担的责任最多,因此成就会最低。中间出生的孩子心理则最为强大。然而,自1907年阿德勒提出其观点后,并没有研究可以支持这些假设。
人格心理学家曾指出,相较于后出生的孩子,先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去保护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其著作《天生叛逆》(1996年)中,科学史学家弗兰克·萨洛韦(Frank Sulloway)利用这一观点进一步探讨了出生次序对于个体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影响。他认为,先出生的孩子在维持家庭关系方面具有优势,而后出生的孩子则更喜欢尝试新想法和新方法,他们其中很多人正是因脱离了家庭传统的束缚而获得成功的。查尔斯·达尔文是证明这一观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其家庭六子女中排行第五。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提出了一个关于出生次序的汇合模型,根据该模型,家庭的智力资源会随着孩子的增多而减少。因此,在大家庭中,儿童出生顺序越晚,可用的智力资源就越少。
一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研究表明,最早出生的儿童会比后出生的儿童有更高的成就。然而,这并不表示只有早出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在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群中,有的是长子,有的是家中第四个孩子,有的甚至排行第十。
|
自卑情结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可能“自卑情结”是英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学术语之一。这一术语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他在年少时体弱多病,受此影响,终其一生阿德勒对于身体健康的兄长都怀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感。同时,也正由于年幼时的患病及医治经历,阿德勒后来决定成为一名医生。
阿德勒开始行医后没几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著作《梦的解析》(1900年)。这本书极大地鼓舞了阿德勒,他公开地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辩护。之后的几年,阿德勒一直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很大差异,以至于二人无法一起进行研究时,阿德勒就退出了弗洛伊德的小组织。如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的基本动机,而阿德勒则认为社会兴趣和能力的作用更为重要。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情结概念源自于他对器官自卑感的研究,他指出,个体总有一些身体器官天生较弱且容易感染疾病。在其1907年出版的著作《神经质性格》中,阿德勒将这一结论推广至对人类心理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儿童与自己的兄长相比都会显得身体柔弱且能力不足,这会使其产生自卑感,并导致其为此寻求心理补偿。在成年后,个体依然会设法克服自卑感,正是这种动机会激励其取得成就。然而,如果自卑感太过于强烈反而会限制个体的成长。由于阿德勒强调的是心理对个体成长的帮助,因此他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
|
儿童之家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1896年,一位充满魅力且生气勃勃的意大利年轻博士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国际妇女大会,她就妇女在促进社会卫生及解决智障儿童需求方面的价值发表了精彩的演说。日后,由于其大力推动了女权主义的发展,同时创立了目前依然风靡全球的教育方法,玛丽亚·蒙台梭利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
1890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开始了她对医学的研究,在当时的意大利,只有五名女性获得博士学位。蒙台梭利早期的医学研究主要针对于低能儿童,但她也是在全球广受欢迎的女权主义演说家。
到了20世纪初,蒙台梭利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了教育领域。她试图利用新兴的实验心理学推进意大利的教育事业,这与此时阿尔弗雷德·比奈在法国的工作极为相似。1906年,意大利住宅协会打算在两座新建的劳工社区的公寓中开设学校,蒙台梭利受邀承担学校的组织工作。这些学校即最早的“儿童之家”。第一所儿童之家成立于1907年1月,蒙台梭利担任教育总监。在此后的两年里,她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这种教育法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传遍了世界各地,超过两百种刊物发文进行了介绍。
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要让儿童有玩乐的自由,并要在摆设有儿童座椅的房间里向他们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教育法进行了很多修订和改良,但是蒙台梭利提倡的“自主性”如今依然是全世界成百上千所蒙台梭利学校的立校之本。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作为当代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原理之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以比较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克斯与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约翰·D.多德森的姓氏来命名的。根据这一定律,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人们的学习效果会最好。在最初进行研究时,两名研究者原以为高强度的动机会带来最高的学习效率。他们在实验中使用痛击作为刺激,发现随着痛击强度的增大,个体为了避免遭受惩罚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然而,一旦当痛击超过适中程度,它反而会阻碍个体学习。因此,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可描绘为一条倒U形曲线。
自耶克斯和多德森在1908年首次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论后,人们又进行了数百项研究对此进行验证与探索。在20世纪,研究者在描述这一定律的机制时开始使用术语“唤醒”以代替“动机”,并使用“最佳”水平代替“适中”水平。如今,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被视为唤醒理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表现会受唤醒水平的影响。人们使用运动测试、应激反应、纸笔考试等多种形式对此观点进行检验。实验结果各异,因此,所谓的适度强度或最佳唤醒水平在不同任务下是有所区别的。相较于脑力任务,体力任务所要求的最佳唤醒水平要更高。而相较于困难、棘手的学习任务,简单、枯燥的学习任务所要求的最佳唤醒水平要更高。因此,相比于不易焦虑者,易焦虑者在测验简单时成绩会更好,但在测验困难时成绩则会更差。
|
精神分裂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精神分裂症的存在几乎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然而,直到1908年,这一疾病才被精神病学家尤金·布鲁勒以当前的名称命名。布鲁勒当时是欧洲最为顶尖的精神病医院——苏黎世布尔戈霍兹利医院的院长。他从1898年起担任这一职务,在其任职期间,许多精神病学领域杰出的人物曾与之共事,包括卡尔·荣格和赫曼·罗夏克。在布鲁勒之前,人们称精神分裂症为“早发性痴呆”,布鲁勒不同意这一概念,原因是他根据临床经验发现:病人的表现与典型的痴呆症有所不同,同时也不总是在年轻时发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包括产生妄想、幻觉及思维障碍,其可细分为紧张型、紊乱型、偏执型和未分化型等几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病症模式。例如,偏执型的病人可能产生被迫害或者将自我神圣化的妄想,布鲁勒所著的《早发性痴呆》中曾记载一个病人的想法:“我觉得自己似乎就是基督,二十六名使徒正在橄榄山上与我相拥。”有时,同一所医院的几个病人会有着相同的幻想,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在著名的“伊普斯兰提的三基督”案例中,华盛顿一医院两名年龄相仿的病人都认为自己是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总统的儿子。此外,病人发明新词或组成无意义词组的现象也较为常见,例如,病人可能会说“笼-天气-果汁”或者“绿色-切断”。
尽管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如今依然无法确定其病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疾病的产生。关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一份201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至少有五种精神疾病都具有共同的基因联系,其中就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郁症、自闭症、忧郁症及多动症。
|
猿类与语言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09年,费城人们见证了黑猩猩皮特卓越非凡的表演。皮特在舞台上完成了溜冰、骑单车、用道具进食及抽雪茄等一系列行为。这场演出的宣传语称皮特有“猴子的外表,人类的智慧”。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与探险家威廉·H.弗尼斯三世非常仔细地观看了这一表演。韦特默当时刚刚建立了一所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心理诊所,他很想知道像皮特这么聪明的猩猩是否可以学会讲话。虽然皮特仅仅学会了说“妈妈”(mama),但韦特默却教会了另一只猩猩说两个词“爸爸”(papa)和“杯子”(cup)。
猿类是否可以学习人类的语言?另外它们是否有自己的语言?长久以来,比较心理学家及其他自然科学家对此类问题都十分着迷。探险家及心理学家理查·加纳(Richard Garner)对后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他指出,猩猩在野外时发出的喊叫声,似乎正是它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Robert Yerke)在20世纪20年代证实了加纳的观点,他确认,两只黑猩猩之间至少使用过21种不同的叫声。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卢埃拉
|
音乐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19世纪时,柏林是德意志殖民帝国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研究者在那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随后,随着现代心理学及人类学学科的创立,音乐及文化的研究被认为是属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卡尔·斯图姆夫建立了音乐心理学并将其看作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当斯图姆夫在1898年转向对人种音乐学进行研究时,他已经在听觉领域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
依据其对心理学、音乐及文化等方面二十五年的研究成果,斯图姆夫在1911年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音乐的起源》。他在其中对音乐的起源做出了解释,讲解了很多音乐理论及乐器的历史,论述了音律组织的心理学原则,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进行了跨文化分析。该著作奠定了比较音乐学的基础,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铺平了道路。
斯图姆夫从在柏林任职时起开始在世界各地搜集音乐样本,考虑到那个时代的技术限制,其成果可谓十分惊人。在1900年,斯图姆夫创建了柏林音响档案馆(Berliner Phonogramm-Archiv)来收藏他搜集到的爱迪生留声机唱筒(最早的音乐录制设备)。该档案馆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收藏馆之一。
作为一门科学范畴内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德国之外的很多国家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美国,作为最早的科学心理学家之一,卡尔·西肖尔
|
格式塔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10年初,个人与国家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心理学家开始创立心理学领域的格式塔理论,包括马克思·韦特海默、科特·考夫卡及沃尔夫冈·苛勒。尽管他们称自己的研究取向为格式塔理论,但人们更习惯称之为“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这一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翻译,不过其含义大致与“形状”与“完形”相同。韦特海默在1912年发表了他关于似动现象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由于它无法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才具有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坚决主张借助于分析知觉及认知现象来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使得它与侧重于心理元素、心理结构及心理过程的研究取向有很大不同。
格式塔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韦特海默与其同事及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知觉、语言、象征性思维及顿悟等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见解。另外,他们有意利用自己的研究去为哲学服务,特别是解决认知与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关于知觉组织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人们的知觉机制中最为一般性的规律是“意义生成法则”。根据这一法则,个体会尽可能地将刺激知觉为一种简单易懂的结构。这一法则下包括的具体定律如接近定律、相似定律、延续定律、闭合定律等。纳粹时期,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被迫从德国移居到美国,尽管在那里他们没有得到像之前一样的学术地位,但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社会及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所体现。
|
实验性神经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在20世纪早期,位于圣彼得堡实验医学研究所中的巴甫洛夫的生理学实验室是一个异常繁忙的地方。这个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型企业一样,有上百名雇员从事流水线工作。巴甫洛夫的研究证明,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狗可以对非食物类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在创立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后,巴甫洛夫委派其他的研究者继续探索这种生理机制可能产生的变化。两位女性科学家负责研究条件反射的混乱化。在实验刚开始时,通过建立条件反射,狗会在呈现圆形时分泌唾液(圆形与食物进行了配对),但在呈现椭圆形时不分泌唾液(椭圆形没有与食物进行配对)。之后,研究者向狗呈现的椭圆会越来越像圆形。起初,狗可以分辨标准的圆形与椭圆,并且只在呈现圆形时才分泌唾液。然而,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狗会变得神情沮丧,不停地吼叫并且富有攻击性。巴甫洛夫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人类的精神障碍的病因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甘特
|
优生学与智力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科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对基因决定智力这一观点极为迷恋,同时,他还痴迷于对各种事物进行测量。因此,当高尔顿决定研究英国杰出的家族时,他这两方面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结合。高尔顿基于其研究创立了优生学,他指出,通过提高优良血统的遗传几率并降低平庸血统的遗传几率,可以改善人类质量。这种优生学观点鼓励优秀的男女进行婚配并生育后代。高尔顿还发明了一系列测验以鉴别确认那些杰出且年轻(可生育)的血统优异者。
高尔顿并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积极优生学想法。然而,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消极优生学思潮却得以发展。人们担心过多的南欧及东欧移民会对美国社会的优良血统造成不利影响,而正是这些优良血统创造了这一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在解放黑奴政策实施后,大量黑人涌入到美国北方,这也被认为是对优良血统的一种威胁。
通过智力测验,移民与黑人血统的劣质性可得以“证明”。而亨利·郭达德调查报告《柯克里克家族:低能遗传研究》(1912年)则对血统论作了最形象的说明。柯克里克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脉是柯克里克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厮混所生的后代,另一脉是柯克里克与一个血统优良的女子结婚所生的后代。调查发现,前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后者。
美国很多州都颁布施行了限制不良血统的政策,而智力测验则是做出此类决定时常用到的依据。然而,消极优生学对美国的影响远没有达到其对纳粹德国影响的严重程度。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思潮的进一步蔓延开始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对,优生学所宣扬的错误观点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摈弃。
|
荣格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卡尔·荣格曾说过,他在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自己有两重人格,一重来自当下,一重来自过去。天资聪颖的荣格选择精神病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在获得医学学位后,荣格于1900年开始在世界最顶尖的精神病医院——布尔戈霍兹利(Burgholzli)医院跟随尤金·布鲁勒(Eugen Bleuler)进行研究。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弗洛伊德早期的论文,并受邀前往维也纳与弗洛伊德会面。他们之间迅速建立了友谊,二人1909年同游美国。然而,在这次旅途中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争执,原因是弗洛伊德有一天拒绝透露他前一晚的梦境,但他们之前就协定,每天都与对方分享并分析自己的梦。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二人友谊的破裂。1913年起荣格不再与弗洛伊德共事,他将其后半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自己所谓的“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荣格提出了“个人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后者包括整个人类历史所积累的重要心理感受及思维观念。集体无意识的载体是“原型”(Archetypes),它具体指人类最基本、最真实生命经验的象征表现形式,这些原型是人们心理结构的基础。例如,大自然(Mother Nature)与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象征的是母亲原型(mother archetype)。人格结构也都具有原型,如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等。
荣格认为,生命的目标在于实现心理成长,即他所谓的“个性化”
|
测谎仪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人与人之间的欺骗是司空见惯的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进入商业社会,如何有效精确地鉴别欺骗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各个新兴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及人类学等都纷纷为此出谋划策。
意大利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于1895年时发明了一种警用测谎仪器,然而,该仪器非常简单粗糙且不准确。哈佛大学的学生威廉·莫尔顿在1913年发明了一种依据血压变化来鉴别谎言的仪器。到1917年时,意大利心理学家维托里奥·贝努西(Vittorio Benussi)发明了呼吸描记器,这种设备则可通过人们的呼吸变化来辨别其证词的真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斯顿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及心理学博士学位。作为美国第一位法律心理学教授,马斯顿一直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从事情绪及欺骗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自己是测谎仪(lie detector)的首创者。然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拉森(John Larson)将马斯顿的血压变化测量法与自己的皮肤电反应变化测量法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更可靠的设备。而他的一位助手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便携式的测谎仪。
尽管并非被所有人所信任,但拉森测谎仪还是在警侦事务中被广泛使用。传统的执法取证策略一直是“疲劳讯问”,即通过审讯者对嫌疑人长时间的逼问,以期瓦解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迫使其供认。然而,这种方式在法庭上越来越不受欢迎。测谎仪则为鉴别谎言增添了科学的砝码。美国各州都有专门针对于测谎仪取证的法律条文,而在联邦法院,测谎仪是否被允许使用则要由法官来决定。
关于测谎仪还有一件趣事,马斯顿后来创造了一个漫画角色:“神奇女侠”
|
行为主义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行为主义运动宣言。尽管华生并不是第一位提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但是,他的文章对行为主义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有力论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华生的观点,心理学必须效仿其他学科,不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现象,而要研究实实在在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预测和控制行为,就这个问题而言,动物行为研究和人类行为研究一样,二者都能发现行为的科学规律。事实上,许多传统行为主义的学术研究都是研究动作行为的,例如著名的小白鼠走迷宫的实验等。华生强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心理学家应该研究那些能够观察到的行为现象。他虽然不排斥意识,但他认为,意识是一种无法观察到的心理状态,是没办法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因此,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时也会被称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继提出了多种行为主义学说,如目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以及激进的行为主义。
20世纪上半叶,来源于欧洲的传统内省方法式微,以实验为主的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领域独占鳌头。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美国人强调适应、机能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等因素,才催生了这种实用性的、外部环境指向的心理学研究思路。
|
变异假设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世纪初期,变异性假说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命进化过程中,男性的心理和生理特质比女性表现出更显著的变异性。比方说,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男性的智力表现出显著提高,而女性智力则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由于男性智力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他们在整个人类智力谱系的分布相对广泛。女性智力水平发展变化缓慢,因而会一生平庸,碌碌无为,只有男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成就一番作为。这种带有性别歧视的观点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进一步印证,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肯定了男性的优越性。人类的进化过程依赖于遗传变异,雄性个体的优秀变异基因被看作是种族进化的关键。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得到经验的证实,但是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评价女性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时候难以摆脱这种偏见。1914年,心理学家莉塔·斯塔特·霍林沃斯回顾了大量反对男性基因变异优越性的文献,她的研究成果对变异假设提出了严重挑战。
霍林沃斯还曾进行过一个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来自纽约市妇幼保健医院的1000名男婴和1000名女婴。她发现,虽然男性在体格上稍占优势,但实际上女性的结构变异性对她们更有利。她还系统地查阅了相关文献,并没有找到女性智力比男性低的确凿证据。她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即使男性的某些心理特质的测试分数比女性更具变异性,也不能说明男性的变异优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男性和女性的成长环境不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有差别,测验得分的区别也可能是因为后天因素导致的。虽然霍林沃斯的研究对反思变异性假说有着重要价值,但当代的研究者很少问津。
|
弹震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残酷的战争给军人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军队里的心理医生很难发现造成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也未能找到解决士兵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双方的军队里都出现了“弹震症”的患者,或者称为“战士的心”病症,军医从优生学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那些患“弹震症”的士兵都是次等血统。战争异常残酷,成千上万的士兵死于炮击、毒气和炸弹。还有不计其数的士兵奉命突破敌人防线,在泥泞和障碍重重的阵地上中枪身亡。战争结束数月之后,那些接受治疗的年轻士兵开始出现奇怪的症状;有些士兵报告他们看不到东西、听不到声音,或者不能说话了;还有一些士兵没法正常行走,有的甚至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可是,他们的体检报告中没有发现神经受损的情况。
1915年,英国心理学家梅耶斯把这种症状称为弹震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八千多英国士兵出现过类似症状。刚开始的时候,梅耶斯认为弹震症可能是炮弹爆炸导致的;后来发现,有些未曾到过前线的士兵也会患上这类病。弹震症的表现类似于歇斯底里。在没有认识清楚这类病症之前,有很多士兵患者被移送至军事法庭接受审判,有的甚至被枪决,还有的被强制送回到前线。这些士兵重返战场之后根本无法参加作战,只能被遣送回家接受治疗。里弗斯
|
印度的当代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世纪早期,心理学才从欧洲传到印度,换句话说,印度当代心理学来源于欧洲。印度杰出的科学家马亨德拉·拉尔·瑟加(Mahendra Lal Sircar)认为,心理学在理解人类心理世界的客观和主观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1915年,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印度确立起来。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印度国内至少有100所学术机构开始开设心理学课程。在印度学者看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这段时间,印度的心理学一直沿袭西方心理学的传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也是这个国家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
博斯是印度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先驱,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强调母子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印度人的家庭生活和人文风俗。博斯认为,母子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父子关系。博斯的观点认为,儿童有成长为男性和女性的倾向,而不是像俄狄浦斯情节描述的那样,孩子会极力争取异性父母的认同。在他看来,由于儿童有向着异性性别角色发展的倾向,这种意愿会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压抑的心理,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有希望形成健康人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的精神分析就依照这种思路发展,逐渐把反映印度人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加南德·辛哈
|
美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DSM)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美国第一份正式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出现于1918年,研究机构把它作为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后来,美国人口普查局为了统计事业单位中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曾使用它作为筛查工具,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分类系统。美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有多个版本,但大多只关注精神类疾病。直到1942年,美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十版才开始描述一些精神性神经症,例如焦虑等。美国陆军也编制了一套适合士兵使用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
目前普遍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是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52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它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分类标准,并对随军精神医生的精神分析导向的观点进行了反思。DSM的早期版本主要描述了一些严重精神障碍的症状,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双向人格障碍,神经症的概念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界定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20世纪中期,心理治疗领域的从业者很少强调诊断的纯粹性。
1968年,第二版DSM出版,随后新的版本也陆续问世。目前,新的版本对一些主要的精神障碍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区分。例如,DSM-I只是简单地罗列出酗酒典型症状,而DSM-II则把酗酒进一步分为偶尔过度饮酒和习惯性过度饮酒。
1974年,第二版的DSM在第七次印刷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年前,美国精神病协会在加州的旧金山举行每年一度的年会,男同性恋者的支持者在会议期间提出抗议,要求把同性恋从精神障碍的名单中删除。学会内部成员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同意在下一次印刷时把同性恋的定义修改为性取向错乱。
|
军人智力测验与种族主义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世纪伊始,理论界就种族的优劣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20世纪初期,一种新的工具——智力测验——问世了,虽然区分种族优劣并非是编制智力测验的本意,但是这种工具很快就被用来“证明”某些人群的得分高,而有些人群的得分较低。恰恰是这个时候,世界范围内的种族主义泛滥,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种族时,联想到的是他的肤色,而不是出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罗伯特·耶基斯为首的心理学家们收集了近200万美国士兵的智力测验结果。测验报告称,北欧,或者说是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士兵智商最高,而那些意大利、德国或者东欧的移民,以及他们的后代却没有北欧人那么聪明。这被认为是最有名的科学种族主义事例之一。
美国部队心理学家根据他们的测验结果做了进一步的推论,他们认为,这一结果表明,非裔美国人的智商最低,他们的平均智商只有“11岁孩子”的水平。这些心理学家认为,美国黑人的智商水平是由他们的肤色决定的,部分具有欧洲血统的人的智力测验得分与美国黑人不同。对于那些非裔美国人来说,肤色越深,智力测验得分也越低。来自1921年的一段政府报告(531页)是这样写的:“两个军营的士兵随机分为两组。另外两个营根据肤色,分为黑色士兵、褐色士兵和黄色士兵。测验结果显示,黑肤色的黑人士兵平均智商39分,黄色皮肤的士兵59分,褐色皮肤士兵的平均智商处于以上两者之间。”
种族主义是优势社会群体的信条。但是,不久之后,非裔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智力测验结果提出了质疑。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非裔美国心理学者和拉丁美洲的心理学家开始揭露智力测验中包含的种族主义,例如奥托·克兰伯格
|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20世纪20—60年代,一种新的心理测验工具十分流行,那就是投射测验。人们希望运用投射测验诱发病人潜意识里的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称,人的潜意识包含了许多欲望和冲动,它们是不为社会接受的,常常被压抑起来。然而,这些潜意识正是打开心结的钥匙,缓解焦虑的良药。投射测验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词汇,或者以实物作为材料,要求受试者回答图片中是什么,或者讲述图画中的内容。例如,心理咨询师要求来访者讲述“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根据来访者对模糊刺激的多次反应,咨询师才能判断他们的心理症结,制订治疗方案。
罗夏墨迹投射技术是第一个正式的投射测验工具,于1921年首次出版。瑞士心理学家赫尔曼·罗夏小时候痴迷墨迹画,因此得了一个“墨斑”的绰号,同时,他受到弗洛伊德和荣格思想的影响,编制出了一套投射测验,并以自己幼年时的绰号命名,主要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测试。20世纪20年代,罗夏墨迹测验被介绍到美国,并迅速成为精神病学研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之一。此后,一些新的投射测验也相继出现,如主题统觉测验
|
神经递质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19世纪末,神经解剖学家发现了脑细胞,或者称神经细胞是独立的结构单位,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生理学家谢灵顿(C.S.Sherrington)发现,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他称之为突触间隙。但是,神经信号是如何通过突触间隙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呢?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神经信号是一股穿梭在神经细胞之间的电流,而真正的答案来自一场梦。
1921年,德国药理学家奥托·勒维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萌生了神经细胞可能是凭借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号的想法。于是,他立即把这个奇妙的想法记了下来,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却辨认不出前一天夜里记下的内容。神经传递真相的“苹果”注定要落到奥托·勒维的头上,第二天夜里,他又做了同样的梦,并且他能清晰记得梦里的内容。为了检验梦中的假设,奥托·勒维用蛙的心脏进行试验,心脏上的迷走神经依旧完好。勒维使用微弱电流刺激其中一个心脏上的迷走神经,心跳减慢,他随即收集了这只心脏中流出的液体,并将收集到的液体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心脏内。据他推测,这种液体里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减缓心跳速度;后来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就是乙酰胆碱,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神经递质。
现在,我们知道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有一百多种,它们由神经细胞合成之后储存在突触前膜。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之后,突触前膜就会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与之产生特异性结合,神经信号就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了。人类大脑中约有1012个神经细胞,可以想象,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神经信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每一种神经递质都有它独特的功能。例如,5-羟色胺是调节睡眠、情绪和唤醒水平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但是,任何一种神经递质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它必须与其他神经递质协同作用才能完成某项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这些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更像是一曲交响乐,而不是小提琴独奏。
|
女性心理学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凯伦·丹尼尔森·霍妮曾在个人生活上和事业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然而她提出了人们应该如何应对焦虑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她的研究从女性的立场出发,第一个明确反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发展的阴茎嫉妒观点。1922—1937年,霍妮发表了一系列女性心理学的文章;在她去世之后,人们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并于1967年出版了《女性心理学》一书。
霍妮在德国汉堡长大,她的家庭影响了她一生的事业发展。在霍妮的记忆里,父母偏爱哥哥,自己却经常受到他们的辱骂。那个时候,霍妮想做一名医生,但家里没有人支持她。医学院毕业之后,她开始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培训,并留在柏林工作。直到1932年,她才迁往芝加哥,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之后,霍妮和心理学家弗罗姆相恋,两人迁居纽约,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还创办了专门的心理学杂志。
早在专业实习期间,霍妮就开始对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表示不满,尤其是在女性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弗洛伊德坚持认为,女性心理发展是不完全的,从而导致女性产生嫉妒男性的心理,最为典型的就是阴茎嫉妒。霍妮认为,阻碍女性心理发展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她们与男性身体结构上存在差异,而是她们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制约。由于这些制约的存在,女性只有依赖男性才能获得社会和经济地位。因此,无论是健康的女性,还是神经病女患者,她们都会过分重视爱情。
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一直是霍妮研究关注的主题。她写道,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在缺少安全感和关爱的家庭,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基本焦虑。他们会通过追逐爱情、权力,或者超脱等防御机制缓解焦虑。健康的成年人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防御机制,但是,过分使用某种防御机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那些渴望获得爱情的人会变得顺从,她们为了被别人认可变得过度依赖他人,从焦虑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霍妮指出,这些因素才是阻碍女性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
替身综合症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替身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大脑异常,患者认为他身边的人被替换,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例如,一位男性替身综合症患者,认定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于是亲手把自己的父亲肢解,目的是为了找到“机器人”体内电池和微型胶卷。替身综合症患者会坚持认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与另一个人换了模样,替身和被替换者之间有许多细微的差别。由于别人不会认同替身综合症患者所谓(臆造)的差别,患者也会疑惑为什么没有人相信自己,从而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类偏执的情况。
1923年,法国精神科医生约瑟夫·卡普格拉第一次描述了替身综合症患者的症状。之后,精神病学研究者通常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认识替身综合症,认为对愤怒或者性欲的压抑是替身综合症的发病原因;那个时候,替身综合症患者一般被视为精神分裂。然而,患者并没有妄想,只是头脑中产生了有关替身的信息。
目前的研究认为,替身综合症是负责面孔识别脑区损伤导致的。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掌管着事实性知识——“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人就是我的妻子”——而大脑的边缘系统负责加工情绪信息——“这个人长着我妻子的容貌,但我对她没有任何感觉”。
替身综合症障碍的关键在于认知与情绪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很多情况下,人们认识某个事件并非基于事件本身,情绪也可能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基于事件和情绪的认知判断要比事件本身丰富得多,甚至可能与事件本身大相径庭。
|
儿女一箩筐
|
请对下面输入的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
|
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开始热衷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在提高家庭管理和工作效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一共养育了12个孩子!1904年,莉莲在欧洲旅行的途中邂逅了工程师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两人喜结良缘。在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心理学,或者称管理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首次采用当时较为新颖的电影摄影技术来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另外,他们发明的Gilbreth时钟,可以精确记录到不足一秒的时间点,从而更加准确地测量被试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时间。
后来,莉莲到吉尔布雷斯咨询公司工作,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当时的同行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要让工人尽可能地熟悉操作过程,但莉莲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她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工人的心理动机等因素提高工作效率。1914年,她向布朗大学提出学位申请,翌年获得该校应用管理学博士学位。
莉莲运用自己提出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经营吉尔布雷斯咨询公司,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24年,丈夫弗兰克去世之后,莉莲独自经营这家由丈夫亲手创办的咨询公司。随着管理心理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她也逐渐成为管理心理学界知名的领军人物。美国政府也向她咨询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失业率,提高女性在国家劳动力中的比重等。
在管理学研究和咨询工作中,莉莲一直密切关注劳动者,包括家庭主顾,也包括工厂工人。她发明了一种脚踏式的垃圾桶,目前仍然十分受欢迎;她还改良了厨房设计,使做饭的效率大大提高;她为残疾人设计了专门的厨房,让他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做家务。莉莲·吉尔布雷斯运用先进的管理学理念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培养了十二名成就斐然的子女,其中两人合著了小说《儿女一箩筐》,后经改编拍摄成电影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README.md exists but content is empty.
- Downloads last month
- 7